而失去了或者没有官僚身份的婆罗门,在印度社会没有谁拿他当盘葱。
在大量古印度民间文学中婆罗门,很多都是爱装十三的穷光蛋形象。
比如古印度三国争霸时代瞿折罗-普腊哈蒂王朝皇帝瓦特萨拉贾(vatsaraja)时期的诗人玛伽(magha)他写下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最有影响力的同人作品之一《奎师那之怒》(shishupala vadha)。
但是本人却出身自家道中落的婆罗门家庭,自己一生贫困潦倒,最后也是死于饥寒交迫,他的一生就没有谁瞧的起他,这才把自己幻想成了奎师那写下了这篇史诗……
接下来是尼泊尔。
尼泊尔的种姓制度和印度类似,不同的是尼泊尔是以职业世袭内婚群体为主,而印度更多元比如教派、地域、宗教等,这就导致印度无时无刻都在产生一个新的亚种姓。
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也更加严苛,具体表现在尼泊尔只有36个亚种姓,而印度有大约上千个亚种姓。
更少的亚种姓也就意味着更好区分谁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意味着上层种姓比较印度拥有更大更多的垄断权力。
至今为止已经占据后世尼泊尔全国人口12.5%,尼泊尔印度教人口中的31%的婆罗门族群仍然垄断了宗教祭司和公务员职位。
尼泊尔的主要两个刹帝利族群————【切特里】和【塔库里】,垄断了全国大部分农田和军人职位。
强大的种姓制度惯力,导致了进入现代社会的尼泊尔,都至今没有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只是在尼泊尔在1962年通过一项法律……即为对贱民歧视非法。
锡金和不丹的种姓制度,更接近于存在职业世袭内婚群体亚种姓的西藏农奴制度,分为四个阶层:僧人、官吏、领主、属民,封建和寺庙领主对属民有生杀大权,而属民占社会阶层的绝大部分,但是只拥有百分之一的土地。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锡金旧种姓制度随着被印度吞并而崩溃。
不过印度虽然通过市场化温和的土地改革,和预留制瓦解了旧锡金的封建制度,但却并没有结局残余的亚种姓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印度自己也没有彻底解决,就实在不能过于为难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