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国家的国内,也都存在着根基深厚的种姓制度!
这些种姓制度并不会因为当地人民改信了印度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就马上出现飞跃式的变化。
就好比后世史实上的民国都信了三民主义,可国内对孔老二这种封建遗毒的崇拜复辟却仍然未能断绝那般……这年头的南亚各国也同样如此。
不过彼此之间的不同区别划分还是多少存在一些的。
好比印度的种姓制度重点就是宗族制,也就是亚种姓贾提(jati)制,在四等分基础上按照职业、宗教、地区等等划分成不同的姓氏族群。
意思就是一个首陀罗种姓族群内部一样要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其中在族群内部担任婆罗门的就叫贾提宗师,这些宗师既是宗教领袖,也可能是地主、商人、帮派领袖。
这就造成了印度的种姓歧视是动态的,比如在广州市的李姓jati族群,世代干着杀猪工作,这一个jati族群的人在当地都属于贱民。
而隔壁福州市的李姓jati族群,世代经商,那么他就属于吠舍。
所以去过印度的现代人经常能在当地看到,同一个姓氏的人群种姓,地位却不一样的这种事情。
马哈施特拉邦的卡普尔姓氏族群属于吠舍,而旁遮普地区的卡普尔姓氏族群属于首陀罗-贱民。
而jati族群内部同样也进行varna的划分,比如在广州市的李姓jati族群,世代干着杀猪工作属于贱民,但是天河区的负责族群祭祀,它在jati族群内就属于婆罗门,越秀区的负责保护猪肉仓库和安保就属于刹帝利,黄埔区负责会计、商业贸易就属于吠舍,从化区的负责干体力活就属于首陀罗,海珠区的负责清洁工作他在jati族群内部就属于贱民。
尽管在外人看来比如在广州市的李姓jati族群是贱民,但是内部一样要分三六九等。
中国教科书上讲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划分是完全套不进印度社会的。
比如一个来自西孟加拉邦首陀罗姓氏族群中的婆罗门,凭什么要给你比哈尔邦婆罗门姓氏族群的首陀罗。
所以最终决定印度社会中身份贵贱的还是要和世界其他地区殊途同归,你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官僚,而婆罗门阶层在古印度社会兼任官僚阶层,换句话说在古印度社会婆罗门地位高不是因为他是婆罗门,而是因为他首先是官僚,或者这个婆罗门和他背后的家族在掌握了地方乡绅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