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荷尔蒙与长寿</h2>
我在前一章问“女性为什么会长寿呢”,医学上还没有阐明。因而我接到朋友T医师打来的抗议电话。
“没有那回事儿。女性荷尔蒙能有效防止动脉硬化,已经得到承认了。”他说。
于是查了一下,确实有医疗部门正在进行这种研究,试验用女性荷尔蒙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致人衰老的最大原因,由此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日本人所有疾病死亡率的首位,是个不能轻视的问题。
这种动脉硬化靠女性荷尔蒙能治疗,换个说法,就是说女性不容易得动脉硬化,她们自己身上带有预防它的基因和荷尔蒙,这是很大的优势。
动脉硬化者男性居多,苦于患高血压,死于脑溢血或心肌梗塞的也是男性占绝大多数。这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上帝对我们男性这样不公平呢?男性平时并不强壮,却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才得到这种惩罚吗?作为男人,我稍微有点怨气。
据说除了应用女性荷尔蒙以外,摘除前列腺也对动脉硬化有疗效,所以就瞎猜测:现在流行的变性术(男变女)也可用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吗?
任何事情偏向一方就很危险,也不会绝对化。男性并非完全没有女性荷尔蒙。就是说,男人身上也存在少量女性荷尔蒙。只是在比率上男性荷尔蒙占主流。
容易动脉硬化和罹患高血压的男人,也许是男性荷尔蒙绝对主导型;罹患动脉硬化的女人也许是女性荷尔蒙微弱型。这一点,在医学上并没有明确。对于动脉硬化的男性,只能如实地说给他听,让他自我抚慰。除此以外,别无办法。
虽说有主导型和微弱型,因睾丸和卵巢两个性器官所拥有的东西根本不同,故男人没有取胜的可能。
既然这样,注射女性荷尔蒙便是最后的依靠。男人这一可怜的群体,不得不出高价钱接受女性荷尔蒙,防治动脉硬化,以延长寿命。
实际通过这种注射,动脉硬化会暂时得到缓解,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只是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利无弊,如果长期注射,男人的第二性征会逐步减退,体毛、胡须会渐渐稀疏,说话会变得尖声细气,像个女人。
是坚持男子汉气概,还是选择长寿,可以说是患病的中年男性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女性荷尔蒙对于防止衰老好像有效,并不只体现于对动脉硬化的疗效。也可能是自己缺少女性荷尔蒙的缘故,我主观地认为女性荷尔蒙很珍贵,犹如圣水一般。
下面要论述的情况,作为我阐述的理由。当然,我像往常一样,只是无意中想象,并没有在学术上得到证实。因为专家知识越丰富,语言就越慎重,下结论的情况很少,往往会说:“有那种可能性。”作为外行听来,更加似懂非懂。不过,这是学者的诚实,随意下结论的学者,好像没有很优秀的人。
以上的道白,只是说我并非学者,不是学者的我,所思考的问题是:女性荷尔蒙是否对防止白发和脱毛也有效呢?
我想,有很多人已注意到了,女性好像很少有人会白发和谢顶。我父亲从四十几岁起,额头两侧逐渐开始秃,变成了武士那样的发型,六十岁就去世了。如今母亲快七十岁了,只是白发引人注目,头发却很稠密,与年轻时相差无几。总体来看,无论什么样的老太太,都没有因谢顶而带来烦恼的情况。
与之相比,男人之中,谢顶和白发者何其多啊!无论多么小心、多么节制,人还未老,头发或白或脱,很快就会秃掉。
前几天,我与某医科大学皮肤科的T教授会面,谈起谢顶来,他既非安慰又非同情地说:“谢顶无疑是男性的证据……”然而,就算头发稀疏是男性精力旺盛的象征,谢顶之人由此而来的烦恼也难以消除。
这位教授避答女性荷尔蒙到底对防止谢顶是否有效,但承认它们有关联。
到底女人是怎么从白发或谢顶中得到解放的呢?我作为男人,在这里,要对造物主的不公平发点牢骚……
总之,看到女性不容易动脉硬化和谢顶,我甚至觉得女性荷尔蒙是长生不死的妙药。
据说秦始皇寻求长生不死的妙药,让臣民找遍了全国各地,仍未找到。如今好像可以说,妙药就出乎预料地藏在他嫔妃成群的后宫里。
不过,这种妙药,无论是男是女,都难以进行自身调节,只能靠现代医学手段予以增减,或多或少都不利于健康和长寿。何况男性注射多了女性荷尔蒙,就会变得女性化。
既然这样,男人就不要考虑比女人长寿,应该考虑上了年纪多依附于女人。
<h2>废用性萎缩</h2>
一想到荷尔蒙的情况,想到女性过于卓越,就会感到郁闷,所以这次要考察一下荷尔蒙略微怪异的一面。之所以说怪异,是缺少女性荷尔蒙的我,心理自卑的一种表现,害怕在考察它的过程中,仍会觉得女性很卓越,所以就没救了……
说到怪异,我首先想起来的是女性的乳房。并不是单纯要说乳房的形状和功能,也不是要贬低哺育我们肉体成长、功不可没的乳房。
我所担心的是,乳房形状和功能的骤变。对此,与其说是新一代人,莫如说只是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了完全彻底的变化。
要让人理解这一点,翻看战后女性乳房育人的经历,就一目了然。
首先,在当今社会,很少听说妈妈生下婴儿凭母乳哺育成长,而大多是依靠人工合成营养素喂养。
人工合成营养素再好也比不过母乳,母亲们也深知这一点,但好像仍坚持人工合成营养素喂养,理由是母乳一点也不分泌。
这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战结束时,我上小学五年级,听说过有人由于营养失调而丧失母乳的情况,但为数不多。我曾单纯地认为没有奶水的原因是食物不好,现在看来是误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日本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城市里粮食丰富,人们不会陷入饥饿或营养失调。虽说食物速成、食品公害有碍健康,哺乳的母亲需充分地摄取营养,但可以逐步地予以改良。
当今与战后不久的大街上,与充满脸色苍白的营养失调者的时代相比较,物质丰富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这样,过去那个艰难的时代,很少有不分泌母乳的人。即使有,这些人也会向他人讨要人乳,以哺育自己的下一代。战后那几年,就连粮食和食品最欠缺的荒年,母亲们也是拼命地生产母乳而哺育孩子。
可是,到底在哪个环节,怎么出的问题呢?在这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没有奶水的母亲比比皆是,那就搞不懂了。
可能是好吃的东西太多的缘故,现在的营养品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人工合成与速成的营养所占的比重很大。让人觉得即使奶牛从这世上灭绝,合成的牛奶很快就会问世。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母亲反而没有乳汁了,其原因应该如何查找呢?
与往常那样,鄙人以一半学问、一半空想的思维方式独断(专断)地看,大致如下。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乳房的废用性萎缩,第二是产妇的自我保护使然。
废用性萎缩是医学用语,有点难懂,意思是说,该用不用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渐渐地萎缩。
比方说腿部骨折,被缠上石膏绷带不能行走,腿部的肌肉功能会退化,会渐渐变得瘦削。胳膊也是如此,久不劳动,肌肉疙瘩就会消逝并变软。
如有人反驳说“我什么都不干,却会胖起来”,这是因为脂肪部分增加了,实际上肌肉变细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人的身体器官就是这样,如果不用就会退化而失去作用。
伴随着战后的经济成长,母亲的奶水没有了。这无疑由牛奶上市、人工营养普及而催生。因为产妇自身没有奶水,也能胜任母亲的职责。究竟是人工营养丰富而导致没有母乳了呢,还是因为没有母乳而促使人工营养发达了呢?这多少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总之,因为人工营养,乳房开始变得怠惰和失能,好像是很确凿的。久而久之,乳房不再分泌乳汁。
它和产妇出于自我保护,希望人工合成营养素喂养的愿望或称之为时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清楚何时开始出现“人乳哺育期越长,人相应越老”的说法,处于哺乳期的女性好像很在乎这一点,还说长期哺乳,乳房的形状会改变,变得柔软而下垂。
这从学术上讲,或许有道理,长期的哺乳应当对女性的姿色没有好的作用。
已婚妇女伴随着经济的成长,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开始利用和欣赏余暇。她们认为间歇性喂奶占用时间过多,影响到自己的业余生活。觉得有人工营养,没有必要亲身哺乳,导致自己早早地变老,将柔美的身体曲线破坏掉。
于是婴儿刚出生时,只是从形式上喂喂奶,马上就停止,使新生的婴儿刚刚吸吮到母亲的乳头没几天,就被换成了橡胶的奶嘴儿。
年轻的母亲,竭力保持和姑娘时代没有多大变化的乳房形状。不过,这丰满硕大的乳房,只能观其形,不能利其用,对于产乳这一本来的功能,根本没有开发。就如同不干活而肥胖的人一样,似乎也有装门面的繁荣。
希望我们的容貌和体形这样……如果事实上果真如愿,那该多么令人高兴啊。假如真的这样,世上就没有丑女人和体形不好的人了。我们首先应当想得开:容貌和体形是天生的,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得到改善。
可是,这世上就有人在现实中将它变为可能,按照自己心里所希望的那样,使身体随之而变化。
这些人并不是奇怪的、值得特别提起的人,而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女性们。她们身体上变化的部分,也如前面提到过的一样,是她们的乳房。只有身体的这部分,确如她们心中所希望的那样,发生了变化。
根据她们的“乳房形状好,而且不出奶水”这一希望,众多女性的乳房变成了徒有其表的、不出奶水的乳房。前面说过,这出于女性防止自身老化和追求时尚的需求。
总之,当今女性的乳房,在专穿西装或比基尼泳装时,所能体现的美学观赏价值,远远高于产后分泌乳汁这一最基本功能的使用价值。
虽然都有着“硕乳”,却大部分不产出奶水。由此可以说,乳房变成了和项链、耳环一样的装饰品。
日本女性在这十几年间发生这样大的变革,是否应该大书特书。听说以前有的孕妇,随着婴儿的产出,奶水会从乳头大量溢出,还有的人出得过多,以致将多余的奶水废弃或扔掉。但是,现在岂止是不扔掉,甚至连一个婴儿的奶水需求也满足不了。
看看人类的进化史就能明白,人类的身体是经过数千万年的岁月,由类人猿进化为尼安德特人(1),然后又转化为人类的。体毛消失,前肢变短,尔后又站立起来。这每一步变化,都经历过令人恍惚的漫长岁月,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血脉相传。
可是现代的女性,仅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造就了不出奶水而形状漂亮的乳房,而且是不需通过世代交替,只在当代人身上就能完成。如今,第一胎时有奶水,第二胎时没有奶水——这种女性也不罕见。
“魔镜,魔镜,改变一下我的乳房!”可能是因为这样念咒的缘故,战后女性的乳房,在短期内由出产奶水的器官变成了装饰用品。
所谓的“女人是妖怪!”无疑就是指这件事。
<h2>恋爱这种药</h2>
看看战后女性乳房的变迁,现在才惊叹和佩服:女人确实是魔术师。在这之后,女人到底还想变哪儿呢?男人尽管害怕,却不能不悄悄地祈祷:无论怎么变,都希望变成美女!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魔术的效力好像仅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即与性荷尔蒙相关联的部分。对于其他方面如美容或形体改善,好像没有什么效果。
实际上,如果在其他方面有效力,那么,世上的美容整形医生和健身学校就会束手无策。好像可以说,效力只是表现在女性荷尔蒙作用较强烈的乳房上。
可是,也看你是什么心情,容貌变美也未必是没有希望的事儿。
近来没看到,前段时间,我在某个化妆品公司的报纸广告上,看到过一个白子和一个黑子的连篇漫画。其中有个场面,黑子问白子:“你最近肤色变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儿?”白子害羞地回答:“我谈恋爱啦。”
就是说,因为谈恋爱的缘故,白子肤色变白了,成了美女。
这是否会成为兜售化妆品的夸大性宣传,要取决于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评判。女性因谈恋爱而变得美丽,并非完全虚假。
我实际看到,也能感觉到,女性一谈恋爱就会变得漂亮很多。有的女性处世,原先像男人一样干脆,基本上感觉不到女性的魅力,可是其突然变得温柔而沉稳,体现出十足的女人味。当然,脸上的肌肤也会放光,目光炯炯有神,魅力倍增。
女性这样的变化,不只限于谈恋爱时。好像一对相处并不十分和谐的夫妇久别重逢,女性脸上原有的严厉和不和蔼很快消失了,散发出一种安详而温和的气息,具有了满足和快乐的优美。这种时候,母亲突然变得温柔、和蔼,连孩子们也感到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
总之,谈恋爱期间或者肉体上得到满足时的女性,会判若两人般温柔、体贴和美丽。这不禁令人生疑:这和说话像男人、常发歇斯底里的女人是同一个人吗?
有意思的是,如果女性久久见不到恋人或丈夫,偶然想起来,就会沉不住气,工作也心不在焉,显现出一副憔悴和不耐烦的面容,与之前所述截然相反。
我相信“女人一谈恋爱就变得美丽”之说。但是,把这说法跟某大学的妇产科教授交流,对方竟苦笑着否定:“哎呀……”
意思是“确有这种说法,但理论上站不住脚”。
于是,我论理据争:
“人一谈恋爱,情绪就会激动、紧张,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十分活跃。血液循环会加快,眼睛会灵活生动,神经中枢进一步兴奋,脑垂体前叶的性腺愈加刺激荷尔蒙的分泌,使人的肌肤更加滋润,心情更加愉悦,女人味儿十足,由此而娇艳起来。”
教授却对此作出了不感兴趣的回答:“这种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目前没有因此而变美了的种种证据……”
确实很遗憾,现在好像没有恋爱期间女性变美的有力证据。从原则上说,只要不存在这种学问上的数据,学究式的教授就不能断言:“是这样!”
可是,我认为大部分人凭直觉感到“变得美丽”了,那就是变美的证据。这种说法,确实不具科学性,但是,如果若干人的看法一致,完全可以相应地视为证据。
这好像有点自我辩解。但,我总觉得对人,尤其是对精神结构复杂的女人,如果从理论上过于追求实证,就会拘泥于末节,相反会看不到真相。
姑且不谈在学问上能否求证。我觉得只要人的情绪不同,外观上就有很大差异。
谈恋爱总是精神紧张,一想到要让男方看着美丽、看着舒心,女性从姿态到动作、到态度,都会相应改善。从发型、装束到一条项链,一定会精心整理。同时顾虑:我们到底合适与否?若自己受到夸奖,就会变得兴奋,努力想变得更加美丽。同时也会产生自信,进而得到互信,并更进一步地培植互信,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反正男人都是瞎眼,我不会招他喜欢。”假如从一开始就这么想,女性的姿态会大变,不太美丽的脸庞会因失去自信而变得阴暗,女性荷尔蒙的分泌会得到抑制,性腺的刺激作用会减弱。其干枯的肌肤和丑陋的面容会引人注目……中年以后步入家庭的女性,迅速地衰老或许也是这个原因,
使女人变得更加美丽的强大武器,可以说是与之相恋的男人的出现,并得到他的不断夸奖,而不是进行桑拿浴和涂抹化妆品。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事,奥尔科特原作的《小妇人》被改编成了电影。电影里有个场景,妹妹爱弥儿想把蒜头鼻子整得好看点儿,晚上用晒衣夹夹住鼻头睡觉。
用晒衣夹夹住鼻子睡觉,能否塑造出柯利牧羊犬那样敏锐、耸立的鼻子呢?其效果不得而知。我认为此举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觉得人要是处于还很年轻的成长发育期,起码会相当有效。当然,如果夹得太狠,会引起鼻头缺血,致局部皮肤发黑、坏死,需要非常谨慎。
其塑造效果暂且不谈,我产生好奇的是想使自己变得美丽的少女心,其可笑中有无法形容的可爱。
假若这个妹妹变得美丽了,与其说是晒衣夹的作用,莫如说是想要变得美丽的心理及心情起到了好的作用。
总之,我们完全热衷于科学,无论什么都需用理论阐明,对不懂的东西,每每断定为毫无意义,我觉得这样有点过火。所谓一切都能用科学阐明是人类的骄傲自大,世上还有很多弄不懂的东西。尤其像人体这样复杂而微妙的组织结构,仅凭医学理论无法说明的事情不计其数。
这么说,好像又要被斥责为非科学。我总觉得人的身体状况,可以通过心理和精神得到改变。所谓“病情好坏在于情绪”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无道理。
就此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听某个人类文化学者说,近年日本青少年的体格变化异常惊人,由个矮、腿短的东亚人(蒙古人种)体形,迅速地蜕变为身材高、腿骨长、细高挑儿的西欧人(高加索人种)体形。我对此略有了解。他还进一步地比较西欧人、阿伊努人和日本人的头盖骨,说过去阿伊努人的头盖骨前后纵向长,脸是长脸,外形上比日本人更接近西欧人。但是近年来,日本人的外形已超过阿伊努人而接近西欧人。
当然,这种变化,是在最近几十年间迅速发生的,即使有世代交替,最多也就一代,由父母传给孩子。日本人的体形发生这么大变化,是非同寻常的。
这位学者说这种变化是“人的身体强烈地接受文化影响力的结果,其作用胜于遗传基因”。
战后日本人迅速地接受美国的文化,适应了椅子和床的生活,大家都想成为细高挑儿的人的心情,不知不觉地改造了我们日本人的肉体。
<h2>思想与体形</h2>
近几十年,日本人的体质大大增强,只归结为食物的丰裕不足以说明。我认为,还有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
如果只是食物的缘故,更加健壮的人数,当然可以增加。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身材高挑而细瘦,净是一些适合穿牛仔裤的人,体形虽然好看,却和因营养好而健壮的感觉有很大距离。
如果仅看粮食情况,将现在和十几年前相比较,未必能说营养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相反倒觉得十几年前的食品公害少,有自然香味儿且营养丰富,食品供应也比较均衡。看你怎么去想,好像可以从营养学的角度上说,当今觉得速成食品可口的年轻人,实际是在享受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尽管如此,年轻人的个子仍然在长高,腿仍然在变长,还是应该考虑日常生活其他方面的变化。究其原因,无疑是我们现在所享受的文明与欧美人的文明接近。可以说,日本人从物质到精神,从思维模式到日常行为都已欧美化,因而从身体外形到精神思维,都已经与美国人接近了。
好像可以说,这是人的身体通过思想和精神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恰当例证。
我身高一米七三,作为昭和初年出生的人,个头不算矮。但在电车车厢里,被年轻的人群所围绕,觉得自己个头并不高。体形与他们相比,也是躯干长,重心低,有点不好看。
不过我有一点要逞逞威风,就是精神是纯日本的,没有被欧美的文明所污染。但每每看到仿佛是从健身杂志图片上走下来的青年,就非常惊讶和羡慕,甚至误认为和自己不属于同一人种。
我上过学的札幌一中,“质朴刚毅”是其基本精神,赞赏隆冬时节学生光着脚上学,故而不会出产潇洒、秀逸的男人。我由家到校有三公里路,经常穿着旧制高中生那样的、厚朴木齿的木屐,耸着肩膀去上学。后来,脚变成了扁平足,肩膀像美式橄榄球选手那样经常酸疼。
现在想来,哪怕战败再早五年,我就会穿鞋上学,或穿牛仔裤,或打扮成稍微流行的模样,不致让身体畸形。现在已经四十岁了,无论怎么适应美国文明,也不会达到改变身体的境况。
如前所述,人的形体会因生活或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比较男人和女人谁显著,仍然要判定女方优胜。虽说当今的年轻人都是腿长、身细,但觉得还是女性的变化更为强烈。
抛却食物供给的丰裕,还是女性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欧美文明的影响。换句话是,女性更顺从地适应了海外的文明,认为欧美文明是先进的、妥当的,比男性还要强烈地希望适应欧美文明,同时将自己改变成与之相近的形体。
人的身体,只要年轻,就有很大的灵活性,无论是弹钢琴还是弹吉他,都要趁早让他学,与其说是让他萌发才能,莫如说是人越年轻,手指越灵活,可以借此弥补其才能的不足。
可能是向往和年轻能较快适应欧美文明的缘故,过去女性腿短,躯干长,脚尖朝内走,现在身材苗条,腿部细长,胸脯坚挺,腰臀部像少年那样凹凸有致。过去除了穿和服以外,怎么也不能凸显姿色,如今穿超短裙和喇叭裤都很漂亮。
尽管男性的形体也改善了很多,但还有人好像不能顺从地接受欧美文明。是生来顽固呢,还是祖先遗传的日本血统过浓呢?总之,男人的形体没有像女人那样迅速而泰然地发生变化。
要说最近年轻女性的身高又增加了,心里确实不舒畅。前几天,在京都见到了久未遇见的舞伎,看到对方很高,既感到惊讶,也有点落寞。
那个舞伎身高一米六左右,作为现代女性,并不是多么高,头上挽着发髻,脚上穿着漆木屐,一副藐视一切的威容,可能觉得我们客人很寒酸。
尽管这样,如果她居高临下地说“欢迎光临”,我不由得想应答。假如女性这样越长越大,就会让人操多余的心。
话已至此,尽管女性的体格在增强,但贫血、低血压、胃下垂等几种病症经常光顾年轻女性,凡是看到体形稍微好点的女性,一定会自诉这三种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是外强中干呢,还是顾此失彼呢,抑或是说着比较开心,彰显自己“是个体形漂亮的美女”呢?真弄不懂。
<h2>女人的武器</h2>
上次和女演员富士真奈美谈话,突然听她说:“女人嘛,爱哭。哭起来,很开心。如果哇哇地哭,真的很爽快。”
我在一瞬间,感到很惊讶,但很快又感到钦佩:怪不得女人动不动就哭呢!这种说法,道出了女性某种哭的真谛。
这么说,有的女性也许会柳眉倒竖:“说什么呢,哭起来很开心?别开玩笑!女人是真伤心才哭的呀。”
并不是要排除女人因伤心而痛哭,聪明的富士真奈美小姐不会不了解这些情况。她所说的是,哭这种行为的背后深处,有着一种借此解脱的心理,因而听来无需生气。
哭这种行为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接近快乐的东西,男人对此模模糊糊地明白,却很难看得清楚。
不知什么缘故,男人往往顾虑自己被划在加害者一边,女人一哭,马上就担心:是不是自己干了什么坏事?因而不停地安慰对方。女人刚哭的时候,只是露出寂寞的表情,顾虑涌入脑海,马上变得和蔼、亲切。
这大概出于某种自负:自己比女人优越,女人比自己羸弱,应该予以劝慰和保护。并单纯地认为女人只要哭,就是伤心和悲哀所致。
然而,听说女人是一边哭,一边享受,就有点失望,并失去安慰的耐心。女人的眼泪中,好像确有与悲哀关系不大的、纯粹生理上的东西。
有的女性隔三差五随意地哭,越安慰越哭。这种类型也许是一边哭,一边自我消遣。
自负的男人会认定女人难过、悲伤,不停地用柔和的话语劝阻、安慰。哭着的女人看到这种情景,有时会超越困惑而窃笑。
总之,男人本质上罗曼蒂克,会根据女人的一滴眼泪,想象出各种悲伤的故事。也会因自负产生错觉,把自己想象成疗治悲伤的天王巨星。
似乎她正在寻求我的帮助,拯救这个女人的只有我。男人很自负地随意想象,并一味地安慰啼哭并享受着的女人。
看到这种情形,男人和女人哪一方不好,就一目了然。
记得从什么书上看到过,邻国韩国以前曾有“哭女”,不了解详细的情况,好像把某个女人请到葬礼上,让她“嗷嗷”地哭,以营造悲哀的氛围。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我曾想象:既然有“哭女”,可不可以有“哭男”呢?总觉得男人哭起来,音量和感染力都会凌驾于女人之上,但是那种形象,无论怎么看都不成样子。
哭当然以女人悄悄地潸然泪下为最好,如果大男人放声地哭,就像是演唱歌剧一样,引不起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