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说得有点乏了,长孙皇后让宫女准备羹汤,自己坐回了高出的矮椅上。
这时,李承乾就召集了其他还在来到罗喆面前。
这样的景象长孙皇后很满意。
也是这个时候,罗喆知道了这个带头大哥就是李承乾。
在他之后是李泰和李恪,再有就是一些不在朝中的将军嫡子,就像周道务这样的。
初来乍到,而且还是平民的罗喆在里面就是个异类,前所未有的异类。
所以他客气,谦虚,又因为年长,某种方面来说有见识,于是很快就融入了进去。
熟悉之后,罗喆知道了他们不是来这里玩的,是来这里学习的。
就跟课间休息一样,长孙皇后只不过是来暂时看顾一下这些孩子,顺便增进一下感情。
因为不久后长孙皇后就离开了。
而后是一群年长的儒士出现在罗喆眼中。
有李承乾介绍,罗喆也算是认识了一番,成了他们学子中的一员。
这些人之中,除了像欧阳询这样的学士,还有长孙家庆这样年轻的侍读。
陪皇子读书,这是罗喆反应过来的第一个念头。
身边这群功臣之子某种程度上好像就是这个作用,更何况里面有着储君,未来的皇帝呢?
欧阳询是个精神饱满的老头,发须皆白,看样子年龄很大。
但是罗喆不敢断定,因为大家老的都很快。
村子里有些人看上去很老,但不过四五十岁。
“老夫欧阳询,授书法。”
这是他简单地介绍。
课堂上的教授也很简单,由学士写一个字,下面的孩子跟随着临摹。
欧阳询的字很好看,正楷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齐整,结体开朗爽健,随笔而为便是大家。
这个对于罗喆来说,并不是很难,但是他很快带入角色,写得不快,但很认真。
欧阳询如巡视课堂一样在每个案几前观摩,不求学生写得多好,只要工整就可以了。
但是就像每个写作业的学生都不喜欢被老师一边看着一边写一样,总是有孩子因为欧阳询的注视撇了笔锋。
当他走到罗喆身边时,罗喆正收笔提锋。
“形似而神不足。”欧阳询开口说道。
罗喆这时才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刚要起身,却被按住了肩膀。
“继续练。”
欧阳询其实很满意罗喆的书写,至少比其他孩子还要好。
“学生受教。”
罗喆含蓄说完,继续书写。
随着罗喆书写越来越快,临摹的痕迹开始被淡化。
而欧阳询的脸色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罗喆没想到会变成这样子。
在这个通讯靠吼的时代,新奇事物的传播会这么快。
不过,生意嘛,卖谁不是卖。
摆开阵势,笑看风起云涌。
反正和自己没啥关系。
青年看着箱子里的蚊香,也看到罗喆并没有偏袒的意思。
相对于唐人,罗喆当然更好看胡人,毕竟,能来到京城的胡人,能有几个穷人?
现在的大唐可还没有后来气吞山河之势。
刚从乱世活过来的大唐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青年,跌跌撞撞准备奔跑起来。
经过激烈交流之后,胡人拿了大多数,留下几盒只不过是给唐人一些面子而已。
这些和罗喆没什么关系,箱子里的蚊香已经变成沉重的铜钱了,这下罗喆倒是犯了难。
俗话说,财不外漏,一般这种长串铜钱是缠在腰间,用衣服遮掩的,所以才有腰缠万贯之说。
现在,财漏了,不免有心人惦记。
财帛动人心,这个罗喆是懂的,就像现在陈伯他们,眼光都是直勾勾地看着那一箱钱币,如果有人敢抢,他们真的敢拼命。
就在罗喆苦恼的时候,一群官吏拨开了人群,走到罗喆面前。
为首的人看到那一箱钱,再看了看罗喆,眼中除去少许的贪婪,更多的是震惊。
今天一大早就有人去平准署举报,有人在违反市令。
眼前的弱冠小儿还不知道自己犯事了,举止有礼的跟官吏行礼。
话不多说,官吏大袖一挥,道:“本官收报,有商乱市,特来查看,现汝有何话说?”
文绉绉的话语诉说着毋庸置疑的铁律。
罗喆哑然,这是不知不觉犯法了呀。
一耸肩,手一摊,道:“小子不知律法,还望官人予小子惩罚。”
良好的认罪态度并没有博得官吏的多少好感。
为首之人先是要求罗喆等人拿出过所,再唱道:“今罪民罗喆乱商市,没收所得不义之财,可还有话说。”
这下罗喆懵了,本以为最多罚些款什么的,没想到是全部没收。
“民有异议。”
微微抬手,拦下眼睛发红的陈伯等人,罗喆高声说道。
“好,来人,带回市署。”
来人说完,其身后小吏就一拥而上,逮捕了罗喆等人。
“民要告官,告官人枉法。”
一声如平地惊雷,轰的那官吏头脑发胀。
围观群众纷纷停下讨论声,众人目光都聚集在那个正要被小吏捆绑的少年身上。
<\/bo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