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11月20日
中华共和国·北京
有间客栈
………………
或许对于这年头的市民阶层,特别是生于一线城市有了地方户口的不少市民们来说,已经在三年前开始于全国各地正式流行起来的电影艺术,正在逐渐取代昔日的戏剧这类古典艺术。
无数的旧时代新人演员们都在考虑投身转行到看起来薪水更高更能挣钱,同时还没有戏剧班子那一大堆自带清时期流传下来的陈规陋习问题。
同时也有不少老人演员对于电影这种更接地气的新式娱乐方式火爆,感到或是无可奈何,又或是十分顽固的打算守住自己那点传统事物坚持一辈子。
可好看不好看的这种东西,当下终究还是会在全国市场需求的铁证事实面前分出胜负。
距离古旧娱乐方式的淘汰,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时间问题了。
但这种哪怕内容再怎么精彩,也终究和工农无产阶级,与穷苦人士没啥关系的昂贵电影票价,却终究还是使得这种娱乐活动如今只能成为中产收入起步的市民专属享乐。
即便作为一线城市市民们的一些基本福利————即为大概每个月都会有至少一部电影被播放在人流量相当密集的露天广场上,好以此吸引对电影这种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的路人眼球,可那终究也不是每天都能享受得到的娱乐活动。
至于造价更加昂贵的无线电广播这种东西,就更是别提了。
收音机的价格当今固然在大量生产之下有所降低,可最便宜的价钱少说也要十元金圆券一台。
在一元金圆券都能让三四线城市里的单身汉们混上一个月温饱的当前时代,普通家庭哪里舍得随便买啊。
也就只有在结婚的时候作为当前这年头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配置时,年轻的基层夫妇才敢咬紧牙关的尝试购置。
对于广大基层平民们来说,非要说这年头所最为流行的廉价娱乐方式是什么的话……那就无疑要属识字率提上来后,已经具备了不少市场需求的【小人书(漫画)】与通俗小说,以及酒楼客栈里面可以经常见到的评书了!
作为跟上文化水平越来越丰富具有见识,于是要求自然也相比明清等封建时期,存在着更多需求的一种表现……评书这东西的说书内容,当下也算是和正在流行的通俗白话文小说直接完成了合流。
不少诸如来自方柏所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提供了的古金武侠小说系列全本,如今更是已经被熟读其中内容的说书人们讲上了无数遍,不知在此期间养活了多少张嘴。
只可惜这内容的有限,终究还是让反反复复的听说书人把那些故事说了将近三十年的观众热情,都因此说的消退了不少。
即便是没有多高学历的基层观众,也正在渴望更加新鲜,最好是特别接当今这技术越来越发达进步这一地气内容的说书内容。
于是作为后世网文内容与当代评书结合后的第一场实验。
友情提供了后世某本迫真科幻网文流派鼻祖的第一卷内容,去交给这年头的说书人去尝试改编的方柏,当今则是就这么在这栋已经实现了电气化的中式酒楼内部,与一众食客们都在这一刻见到了那位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还带着副铜边玻璃眼镜的中年说书人,“啪”的一声迅速拍了下折扇,清了清嗓子,然后便让众人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评书:
“……今天咱们不说老一套,上个新本子!这本子叫什么呢,《无限恐怖》!咱听听这名,无限,他还恐怖,那能是啥玩意,十八层地狱?非也,且听咱慢慢道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或许这一切内容对于方柏本人这个读过原文的后世人来说,这评书内容听起来的感觉很是微妙。
不过对于这年头还从未接触过科幻与无限流类型的围观群众而言,这接地气的故事背景以及从未听过的内容倒是颇有新意,以至于在后续引得围观群众连连叫好,纷纷开始投掷出了兜里的厘钱或分币作为打赏……
倒也算是不同年代人的不同乐趣吧。
相比起这大幅度改编过,并且变得能够更加容易被当前时代国民理解的剧情,方柏反倒是对《无限恐怖》原作里的郑吒这位都市白领上班族,在当今被改成了年薪两百金圆券的南洋买办厂员工的薪水职位一事,感到了几分忍俊不禁……
果然这说书人还是往夸张的方向说的太好了点。
区区一介带清朝廷治下的员工身份,年薪哪有那么高的。
真以为对方是皇亲国戚啊。
在当今的中华共和国里,金圆券这种法定货币的价值,可不比后世民国时期的那般成了擦屁股纸,而是与史实上维多利亚时代的金英镑媲美,是当前世界贸易之中最为值钱的货币单位。
黄金和财富在这过去的二十年时间,就有如像潮水一样不断涌进这个重回天朝上国地位的国土之内。
一线城市的大资本家们在潮头上纸醉金迷,二线城市的律师和经理们随波逐流试图改变命运,而失去土地的三四线城市农民工们则在海底挣扎,就像狂风中随时会被吹倒的秸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你在这个时代生活的到底如不如意,往往取决于自身的阶级。
大体上而言,生活在国人大致上可如同《维多利亚3》的游戏里那样被划分为三个阶级,阶级的不同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却又和财富息息相关。
每个阶级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三个阶级用粗略的划分法,可以分为‘无须工作’的【上层阶级】,需要‘体面工作(脑力劳动)’的【中产阶级】、以及‘不体面工作(体力劳动)’的【下层阶级】。
即使是同一个阶级,也可以再细分成不同阶层,每个阶层的地位与生活,依然有几分差别,不过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依然会有交集,并且不乏通婚案例。
上层阶级的成员里,有具备实质隐形特权但却人数特别稀少的开国元勋后裔二世祖们,上校级以上军官及其家属,厅局级以上文官及其家属,跨国大财阀及其后裔,和随着儒家思想复活开始一并重新复活崛起,主要是曾在国民革命时期有过积极带路投效过国民政府行动的乡绅大地主。
部分极为成功的新兴金融资本家,与在海外人革联国度发家致富的华商巨富也可能被算在此列,不过这些‘新钱’往往会被前者的‘老钱’们看不起,而部分透过参政成为国会议员的专业人士(主要是律师)也属于这个群体。
中产阶级在当下则是一直不断扩张的阶级。
大体上来说,中产阶级中最受人敬重的是公务员高层,律师、企业家、医生这批专业人士,他们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崇高的学历,通常从小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接受最先进新式教育,毕业于北大和广大,再不济也去坤甸的南大留过学,这与上层阶级的青年是很相似的。
实际上而言,他们和上层阶级也或多或少都有所联系,甚至可能干脆就是前者因继承法关系而未能取得继承权的次子们,他们是中产阶级的上层。
除了这批人以外,新兴的实业家工厂主们,靠着巨额财力也获得了和前者相似的地位。
尽管其中的多数成员因为文化资本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面对前者时颇有几分不堪,但是凭借更加庞大的财力,他们的影响力正随着时代发展一直与日俱增。
记者、中低级公务员、商铺店主、办事员,公司白领文员等基层脑力劳动者是中产阶级的下层,他们有着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以及不错的收入,可是他们的财力实在不足以购买私家汽车,于是只能搭乘公交车又或是自己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和现代的摩托车外形功能其实有很大不一样,1936年技术的摩托车外形与功能,更接近耗油的现代电瓶车)】上班。
他们之中可能既有读私立学校的,也有从草根阶层崛起靠着读公立学校逐步爬到现在地位的,不过总得来说基本都会从建国初期创立的重点大学那里取得学位,在市区比较好的地段租房,雇佣一两位本土又或是从菲律宾那边雇来的佣人。
下层阶级占了绝大多数,近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民都属于这个阶级。
在资格性选举制得到了加强,原本的普选制苗头遭到扼杀过后的当下,他们普遍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也生活在很差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在贫困线上挣扎。
他们中最悲惨的那群人,莫过于后世民国时代常见的童工。
这些年纪轻轻就得上工的孩童们,总是受到工厂主的虐待与苛刻,平均寿命低的发指。
就这能当童工的甚至还算走运的。
更多的往往是城市街头上的流浪儿或乞丐,一如后世民国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主角三毛那样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
济贫院与政府法令理论上规定他们应该受教育,但在实际层面上却是天方夜谭。
为了更明确的分析具体情况,这里将依序按照城市里的底层、劳动阶层、中产下层、中产上层来一步步由下往上概略的描绘不同阶层的人,在当时的生活型态。
上层阶级就不多说了。
后世民国的四大家族成员平时活成什么样子,这年头的上层阶级基本上都活成什么样子,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历史在某些时候总是高度的相似。
这里只会讲述遭到方柏大幅度改变历史之后,相对更有叙述价值的人群。
就好比拿这中华共和国内部当下不同阶级的人群收入来说吧。
在这个年代,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出身【城市底层阶级】。
你可能是个孤儿,也可能是某位青楼女子的后代,总而言之你多半是在济贫院成长。
因为官老爷们心善,见不得儿童沿街要饭脏了自己的眼睛,于是济贫院就像个垃圾站一样,源源不断的或自愿或强制的负责安置一切底层人。
管理济贫院的【救济委员】通常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商人担当,他不辞辛劳管理济贫院并未其花费提供金钱,自然是想靠着这种慈善之举获得名望以进入上流。
然而这群‘善良(大嘘)’的富人们,总是会何不食肉糜的订定某些异想天开的规则,而这些规定又给了济贫院职员们有机可趁的机会。
再加上济贫法本身的漏洞,久而久之,济贫院成为任何稍微有点尊严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因为当时的国内文化认为只有懒汉才不工作需要人养着,而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一律不养懒汉,因此把济贫院搞得比监狱内部环境还差。
最后,留在济贫院的人不是最卑微最弱小无助的人,便是最无耻最可恶的歹徒,不少地方甚至属于《天龙八部》里的阿朱进去都会变成阿紫性格的魔窟。
而不幸的是,在济贫院他们通常被划分在同个地点统一管理。
可以说,要问当今时代最恐怖的地狱在哪,那么除开如今这年头治疗手段尚不健全,还穷人一旦进去多半都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精神病院之外,这里恐怕将是最有份量的答案之一。
你一个壮年人,没工作没饭吃,你想吃济贫院的粥?
可以,抡大锤砸碎几立方米的石头(济贫院可以卖掉,用来铺马路的),累得脱力,才可以吃饭,否则就滚,有手有脚外面自己找工作去。
你一个老年人(女性),孤寡无依,你想吃粥?
可以,一天18小时做缝纫和刺绣工作给社会创造价值再说吧。做不到或许可能会被饿死,而且晚上也不能停,当前的照明环境可舍不得耗费昂贵的电费去开电灯全程提供照明,一般只有最廉价的蜡烛伺候,干久了,眼睛可能会瞎掉。
也就儿童稍微有那么一丢丢好处,起码不用干成年人那么沉重的活计。
无论如何,生长在此地,你是不用奢望什么高等教育了。
哪怕义务教育再怎么普及,对出生在这里的孩童们来说,多半都是四年小学教育读完就算完事。
只是当苦力的话,这点小学文化已经足够了。
每天供应的三餐白米粥,就是老爷们对这些底层穷人的最大仁慈。
一小块腐乳又或是一小碟咸菜,基本上是访客参访时才有的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童工几乎也要成为不错的选择了————毕竟济贫院也是得工作的,而且其残酷程度可不逊于工厂,而至少后者还予以报酬。
如果你足够聪明,真的天生睿智还会内卷做题的话,那么成为卷王考上带寄宿条件的公立中学,将是脱离这种苦海的唯一期望。
或许这年头的寄宿公立中学,有着后世公立初中的一切臭毛病,校风和师资力量往往也不咋地,堪比《热血高校》剧情的民国版再上映。
可能脱离这种苦海就算不错了,这不还有考上带有奖学金的私立高中的希望么?
再不济只是读完初中学历就走入社会的话,也将有很大希望靠着这份学历一进厂就去尝试学门手艺成为技术工人,进而一跃晋升到底层阶级中的较体面人群里。
不然若是做题能力不行的话,那身为底层阶级,即使你幸运的成长活到成年,可由于学历低下以及长期营养不良的虚弱身躯,你连从事体力劳动都有困难。
于是你很有可能被迫犯罪,或是成为扒手,或是和几个哥们一起搭伙成为强盗,总而言之误入歧途搞点苦力活动之外的副业,可能是增加你生存下去的更多机会。
而这正好符合论证了某些社会上的砖家叫兽们那套【穷人品性卑劣】的学说。
身处在如此环境,活到老年简直可谓奇迹。
而如果你真有这份幸运,也许你未来又会回到济贫院……这是身无分文还又穷又老的所有人归宿。
养老院在当今的年头固然存在,可那也是连部分中产人士在当下都难以负担起费用的昂贵私立服务,公立养老院放在当今年头可是想都不要想。
如果不想因为失去劳动力又没有积蓄的原因活活饿死在家中,那么唯有在理论上管饭吃的济贫院这里,将会是所有城市无后又或是家里有不孝子穷苦老人们的唯一死缓归宿。
这几乎是一种循环与轮回。
你生于济贫院,又将老死于济贫院。
前提是你真的够幸运,而不是因为盗窃或是其他罪名被枪毙了的话。
如果要摆脱这种命运,那么润南洋共和国,澳洲共和国,又或是殷州共和国等殖民地属国,就几乎是城市底层民众唯一一条能够看到自己上限前途无量的光明大道了。
再不济若是不怕得什么怪病又或者被毒虫啃咬到后迅速致死的话,也可以在当下去南非共和国碰碰运气嘛。
那里对国内移民的宽松条件可是自打建立初始直到现在,都始终未曾变过呢……
相比于底层阶级,【城市劳工阶层】的处境倒是好上一些……尽管其程度相当有限。
大体上而言,劳动阶层可以按照技术能力分为农民工苦力、半熟练工以及技术工人,这三者的收入略有差别。
身为劳动阶层,你的生活环境无疑是充满不安与脏乱差的。
好一点的话,你可能出现在城市里的廉价公寓合租房内。
差一点的话,那贫民窟恐怕就是你的住所,谁叫那里的租住费用足够便宜呢?
相比起济贫院,贫民窟或许与之相比也没什么区别。
唯一可能略有不同的是你至少和家人住在一起。
如果你的父亲是位进城搬砖没啥文化的农民工,而你的家庭又孩童众多,那你多半得在六七岁时就开始工作。
你可能会在大街上为来往的行人擦鞋,也可能沿街递送报纸成为一名报童。
如果你的父亲对你更严厉些,你可能也会沦为童工,在工厂里辛辛苦苦的工作。
这还得是男孩的前提。
而如果你是女孩……那你可千万得祈祷自己外貌平庸,最好长得比较丑了。
这年头自封建社会遗传下来的重男轻女习俗可不是开玩笑的。
后世国内都从建国开始直到过去了将近七十年左右,才把这个debuff给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