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方柏在1836年的原《维多利亚3》游戏开局后足足两年时间至今,都在一口气将游戏里的附带科技树全部升到满级之后,便为了那奇观硬刷识字率的考虑,拒绝系统升级的持续至今。
可这却并不代表没有系统帮助下的中华共和国,就不能再更进一步的继续攀科技了。
在有方柏这位虽然对不少科技详细内容并不理解,但至少可以假借带统领之口,给出【机械式计算机不是未来,使用晶体管的电子计算机才是】的这一大方向穿越者指导下,当今的中国科学院倒也确实不偏不倚的走在了正确道路之上,开始起了进度远比史实更快的研究状态之中……
事实上不只中华共和国这边的科技路线是这么回事,如今正被方柏时刻关照的欧盟各国那边也同样如此。
对于时年47岁的查尔斯·巴贝奇,这么一位机械计算机之父,以及现代电脑原型的先驱者来说,他在当下无疑是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这位在史实上因为思路过于超前,以至于被人当成了疯子的失败者,其人生履历非要细究起来的话,也确实算得上是一场悲剧。
作为一名富有的银行家之后,从小就显现出极高数学天赋的对方,在考入剑桥大学后,都发现自己掌握的代数知识甚至超过了教师。
年仅24岁的就荣幸受聘担任了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可以说是本应具有前途无量的大好人生。
可对方随后从从法国人杰卡德发明的提花织布机上获得了灵感,希望建造一台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计算过程的机械计算机的这个想法,最后却将他的人生走向彻底带入了下坡的弯路之中。
他的想法固然是对的。
靠着自小就酷爱并熟悉机械加工,车钳刨铣磨,样样拿手的一套理科男好手艺,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第一代差分机,能够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当即就能准确演算出好几种函数表。
可在对方与英国皇家学会都报以期待,并且想要在第一代差分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能够运算精度为20位数字的大型差分机上投入研究之时,却终究还是由于当时的工业技术相当落后,以及机械式计算机的前途有限还生产麻烦笨重,不适用于大规模推广的种种缘故。
使得第二台投资数字高达‘维多利亚时代三万英镑(法国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男主菲利斯·福格家世也就四万多英镑,但却是妥妥的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的二代差分机,最终还是因为思路过于超前但却硬件不达标的瘸腿硬件,就此成为了打水漂的一个虚空阁楼……
英国政府在投了一万七千英镑资助对方却血本无归后,再也没有对其抱有过任何期望。
自己倒贴了一万三千英镑参与差分机研发的巴贝奇先生,最后也因此受到了业界同行们的普遍嘲笑,后半生哪怕堆上所有家财也仍然无法完成造价成本在那个年代将会奇高无比的蒸汽式二代差分机的成品建造,最后彻底郁郁而终了却残生……
但不同于对方史实上早生了七十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