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质上来说,当今的中华共和国政治,其实也仍然算是传统帝制的延续。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不仅仅是带清那残留过于严重的封建阶级法权思想,更有民初议员们仅仅只是‘徒有其表’的共和主义思想作祟。
哪怕头三代总统,都是由方柏代打下的‘顶配孙中山’又或是‘顶配袁世凯’操作,把共和主义的主张通过让头三代军人总统接连做圣人,主动放弃了一切复辟帝制又或是化身军政府独裁制的可能性,进而将这富裕而又立国根基相当不错的共和国本身,所完好无损的交到了后继者顺利。
可本身就是仿照不完美的民国制度所建立起来的这个政府,却不论由方柏在其中打上多少看起来尽善尽美的补丁,却也仍然难以弥补这个政府在现代人看来漏洞颇多的事实。
当今的中华共和国就与后世民国初年暴露出来的问题一般无二————并非不是共和体制,而是不够共和。
固然出于对后继者总统可能会如同建国初期的头三代总统那样,手里掌握了过多权力,但其人品恐怕并不能像开国元勋那样高尚做圣人的担忧……这年头的共和国精英们,都如同后世民国那般迅速在林爽文的总统任期结束过后,确立了【一院制国会(如今的中华共和国既没有贵族阶层,也没有具有独立性的州权,无需像美帝那样设置职责定位在本国会显得暧昧不明的参议院与众议院,只保留一个国民大会就已经足够)】能够掌握更多权力的【责任内阁制】。
可能是出于方柏代打下的头三届伟光正带统领,给他们产生了错误印象。
这年头的共和国精英们,似乎都一致认为民选总统与世袭皇帝存在本质性的区别。
可在这年头的中华共和国总统仍然保有“总揽政务”“任免文武职员”“统帅全国海陆军队”等巨大权力这一前提条件下,即使严格的落实那种责任内阁制,这种总统权限能够被称为责任内阁制么?
明明责任内阁制在本质上应该是议会中心制,但是随着方柏撒手不管的后十五年时间两任总统先后走上政治舞台时,这年头共和国里的有识之士们却会惊讶的发现,总理与议会之间并不存在紧密联系……也就是总理这一职位其实无法作为议会的代表。
先后上台过的两届政府班子里,新上台的总理要么就是如同方柏代打下的头三代内阁一样,成为了总统的纯粹副手为马前卒,内阁成员则都尽数全是总统幕僚的【传统政治】模式。
总统是皇帝,内阁是幕僚,国会是言官,他们的作用仅限于制宪、选举总统、审议内阁、审议外交和财政条约,自身并无决策之权。
要么就是个人能力超群的开始和总统互相争权夺利,引发在当下共和国内的变相版‘府院之争’,不断攀咬彼此试图成为真正唯一的民选皇帝,搞得第五届国民党政府才干了一届就因内斗下台,转而让如今这进步党捡漏上位的【双头政治】模式。
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