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秀才们的必然活口做法。
有些运气好发现自己有教书能力的,就干脆在做私塾先生的道路上继续深入到自己攒钱开私塾的程度,来不断攒钱买地去当个小地主,那样倒也不失为一条另类谋生途径。
运气不好的,多半就只能就此在私塾先生与抄书职员这一身份上蹉跎大半辈子时光,又或是像已经有书本在全国各地书店发售的当代书籍《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那样,不认命的去死磕科举进士制度到死。
而范士俊这么一位出身山东这种孔孟之乡的普通当地秀才,就很不幸的属于后者。
对方都四十岁出头了还死磕科举制一事,倒也不一定是因为对方如何如何的官迷心窍。
单纯只是因为对方过去十四岁就在考试中一举成名的当了秀才,但却在那之后没想到自己伤仲永了,后来才为自己这一直原地踏步的卡在秀才这位置上没有变过的二十六年时间感到不甘心。
不愿意这段时光就此成为沉没成本,才一直死磕这科举制度至今罢了……
只要一日没有考上,他就感觉自己这人生亏了没有价值。
自打去年年中时分的对方收获了带清朝廷垮台,自己将一辈子都没法继续科举进士之时,甚至都还曾一度人生迷茫的萌生过死志。
不过好在共和政府还是需要地方人才去当公务员的。
哪怕这个公务员的入选标准,不论考点还是选拔出来的人才作用,都和过去的带清科举制度完全不一样。
要说到这近代公务员选拔体系,与古时科举制究竟有哪些差别的话,就不得不提到这所谓的中式科举制本质身上。
坦白点来说,所谓的科举制,就是让大量的财富之家通过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获得了定期、规律性加入政权的机会,从而构成了朝野稳定联合的局面。
再直白一点的说法,就是与地方所谓的士绅乡贤名流建立起【合法的政治分赃体系】————你当大皇帝,我通过科举这种方式去当地方小皇帝,有机会就搏一搏入主中央。
儒家过往的那套所谓‘底成本治理模式’不外乎如是,本质上还是古代分封那种思想。
由于存在后者的诱惑可能性,因此那些报国无门的‘乡野遗贤’们,自然是‘在宋朝之后(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不算贯彻彻底,具有深厚影响力的门阀世家们,几乎将科举考试变成全员内定的‘围标式科举’,真正成熟化的时期还得看宋朝)’就果断摒弃了之前的一切人才选拔渠道,自此坚定不移的站在了科举制这辆战车之上,与历朝历代的反动专制君主们一起鱼肉百姓,活的很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