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高,男,二十九岁,姑且算是一名水手兼旅行家。
与明末著名的土豪旅行家徐霞客不同。
出身并不高贵的谢清高,虽然同样喜欢旅行,但人家喜欢跑的地方却是海外南洋,而且还是个典型的穷鬼家庭开局。
家世一贫如洗的对方,能够在史实之中游历无数国家,并且还通过口述的方式,由他人整理出了《海录》这篇近代史参考文书的主要原因,自然是来源于对方采用了一边打工,一边跟着商船一起满世界到处跑的这个曾被后世不少硬核狠人们所使用过的旅行方式……
更何况别看他穷虽归穷。
可人家早在1782年那会儿,就已经作为大概是第一批登陆上美国土地的带清国人身份,见识过了当地的不少风土人情。
后来更是还将美国称作‘竿里干国’这么一个土味翻译,然后发表了一通下述来自带清国民的独特见解:
“竿里干国,在英吉利西。……由英吉利西行,约旬日可到。……疆域稍狭,原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其国出入多用火船,内外俱用轮辅,中置火盆,火盛冲轮,轮转拨水,无烦人力,而船自行驶,其制巧妙,莫可得窥。小西洋诸国,亦多效之矣。自小西洋至竿里干,统谓之大西洋,多尚奇技淫巧,以海舶贸易为生。自王至于庶人,无二妻者。山多奇禽怪兽,莫知其名。”
这些记述大体准确,并且至少向人们展示了三点:一、美国的地理位置;二、使用蒸汽机的情况;三、一些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
书中称美国是“竿里干”的这点,被当时的带清国民许多人所接受。
那时人们一般称美国为“竿里干”、“米利干”、“米利坚”、“花旗”、“亚墨里驾花旗”等,其中“竿里干”最流行。
至于美国这个称呼为什么到了现代,会有这样一个中文称呼的主因,自然就来源于带清在鸦片战争万国来草过后,被人打折了脊梁骨,彻底摒弃了天朝上国旧日的歧视性译名,进而从目空无人转向了亲西畏西这另一个极端的不争气之举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不做多提。
对于在前年才刚刚从欧洲那边坐船返回内陆一带的谢清高来说,他此番再度开始进行南洋探索的主要目的,自然还是为了前来这据说已经变成‘海外华人之国’的南洋共和国,好对这个新兴国度的当地风土人情一探究竟……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甚至都敢壮着胆子冒死顶着朝廷那边加强的南洋海禁,几乎是靠着一双大脚步行走过带清和‘西山阮朝(越南)’的国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