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佩琪」网页留言的,都是家人同学朋友,她还未踏进社会从未打过工就走了,非常天真,单纯,赤诚,和有交代。
她爱她的手指,她的琴艺,她的男朋友。这是她有生以来的全情寄托。
chris最新留言是:
「昨天梦到你,是这一段日子以来,你笑得最开心,也最放心的。奇怪,你说找到要找的东西,重拾信心,也真的走了,以后有机会相遇,再弹琴给我听。我哭了,以前给你拍下照片,好多情书小卡片还有礼物纪念品来不及整理。现在翻出来细看,你最美的,就是专注弹琴长发垂在脸庞的照片。我无法唤醒你,希望你梦中常来不要太快唤醒我……」
她的遗照更新了。
只有一面之缘的郑晓明,觉得相中的印佩琪笑得很特别。
他按几下,找到网站预设的鲜花图片——咦?还有烧猪祭品。上路或弹琴也要补充体力呀,郑晓明一笑,再按几下,全部遥祭致意。署名「 b」。大家心照。
命中之棺 (2008124)
转自香港《壹周刊》
「米老师,又看『喜材」来了。」
「对呀。」六十多岁的米永祥隔三差五来关注一下自己给自己打的「喜材」:「打好了?漆上了?」
「这几天给做好了。上架打底漆,挺费劲的,得用桐油、石灰、糯米汁浇嵌缝。上黑漆、抹桐油——」寿木师傅道。
「黑漆上厚点。前攒的那个『寿』字,我自己写。」
「当然当然,米老师一手好书法,我们怎敢代笔?」
棺材店都成行成市,临街的是铺面,前半部陈设各式棺木,人死后置办的称「寿材」,活时置办的叫「喜材」。店后方做工场,拉大锯、刨木料、上油漆,叮叮咚咚的响个不停。棺材店只能备货等客上门,或客人按能力预订,不便四下推销,都是口碑相传。
米永祥给自己打的「喜材」,也经几番议价。
清代有这风俗,无论日子多艰难,只消不沦为乞丐,三餐吃不上,否则总要早早积下足够的「棺材本」,准备好一口棺材,才叫安心瞑目。
棺材是每个营营役役老百姓最重视之物,一生奔忙的总归宿、好房子。
米永祥叹道:
「人说『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最好的寿板当是柳江河北岸的木材,质坚色黑发亮,敲上去有铿锵之声……」
「米老师,我们选用的有柚木、柏木、杉木、松木、榆木、槐木、红橡木、赤桦木,不逊色。而且按质论价,放心,都为老人家冲喜增寿。」
米永祥心里有数,这个算盘拨弄了好久,「喜材」挑了又挑,耗了一生中大半积蓄。
一般人都是子孙为表孝心来打的,但米永祥妻子早死,又没儿没女,一切靠自己。
他是读书人,当过秀才,可没中举。一直在富贵人家中当西宾。所以人人尊称「老师」。教导富户子女一段时日,长大成人就职婚嫁继承父业,他也功成身退,再觅另一教席。
米永祥虽姓「米」,可教书先生不算富裕,省吃俭用存了一笔钱,为百年归老之用。
「喜材」制作,自始至终它得口朝下,因口朝上有「装人」之忌。完成所有工序后才能「翻材」,就等这天迎喜回家,放鞭炮、点烛焚香、撒喜果喜钱喜糖、给木匠挑夫红包……礼成人散以后,天已暗了。
这「家」,是东家郑大户的老旧房子,算对他不错,他提早退休后颐养住下来——虽然他一度令东家不快。
是这样的,都因一个无心的故事。
他给大房二房三房的孩子上课,讲历史。提到成语「吮痈舐痔」,字难写,又难明。
老师便说典故,那主角是汉朝富甲一方的邓通。
「汉朝有一个『黄头郎』,就是摇桨划船的船夫。话说一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上天上不去,有个黄头郎从身后推一把,终于登天为仙了——」
孩子听得入神,连东家路过书房,也驻足听故事。
「汉文帝到处查访,凭梦中所见模样找到邓通,对呀,就是他。十分宠幸,赏赐亿万金钱,官至上大夫。邓通侍候皇帝不遗余力,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