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1 / 2)

小知县 桃花白茶 7836 字 12个月前
🎁美女直播

纪炀取了信件回五斗院, 还看了鲍主簿一眼,看得鲍主簿目光深沉。

自从纪炀到太新县, 这位就没怎么说过话。

但依玉县丞跟韩潇的查探, 这太新县里,属他的人最多,都是不起眼的位置, 却最能探听消息。

所以自己要修桥的事,他应该知道了吧?

鲍家就没什么表示?

如今的情形,拉裴家, 打刘家,忽视鲍家。

鲍家其实并不在意, 他家知县安安稳稳种田屯粮。

但如果说到修桥, 只怕他家最在意。

之前说过, 鲍家在太新县的最右边, 也就是最东边, 而他们北边有山,南边也有山。

几乎是两山相夹之地, 左边便是裴地, 但想来裴地, 必须经过那条几百米宽的河。

最窄的地方也有小一百米。

这样的位置可以想象一下, 。

有战祸的时候,此地确实易守难攻。

但平常可是运送个物资都难。

往北过道天险,那地方是关外了, 往南翻座大山?不够累的。

所以只能往东或者往西。

东边同样是灌江府的地方,但荒芜得很, 要先把种的麦子卖出去, 只能往西走。

西边的大河是必经之路。

除非绕上百里的路, 算是勉强能过去,但那边又靠近山脉,山贼极多。

相比裴家来说,他们就在中间,官道直通灌江城。

刘家?

刘家那边黑市贸易昌盛,往关外卖不成问题。

只有鲍家,鲍家非常需要在鲍地跟裴地之间修一座桥。

估计以前就有这种想法,可他家低调,而裴家强悍。

鲍家要是提出,在这两地之间修桥,裴家必然要刮成皮不说,修桥费用全都是鲍家出。

费用是一回事。

找不到修桥的工匠又是一回事。

平常的桥也就算了,找普通工匠应该也行。

上百米,甚至两百米开外的桥,放到现在,也要找专业人士勘察。

鲍家久居灌江府,此处又偏僻,他们如何寻得厉害工匠?

在古代,能修上百米大桥的工匠屈指可数。

钱他们可以出,石料可以违规买。

只有人,他们请不动。

再说,让灌江府其他地方得知这件事,上面的官员少不得过来搜刮一圈。

以鲍家谨慎的性子,才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且过河运粮,又不是鲍家亲自运,还不是损些农户的事。

所以他们想要修桥,但既然没条件,也没人,所以不算特别急切。

可这是要由伯爵家公子,皇帝派过来的官员来办。

其中最难的工匠根本不成问题。

当初纪炀想修运河,都能找到专门修运河的工匠。

何况修桥?

汴京聚集整个承平国的最好匠人,就算汴京没有,全国还没有吗?

鲍家从在衙门里的眼线里听说此事,肯定坐不住。

纪炀就在等鲍主簿主动找上门。

这种事,谁想开口,谁的让步空间就大。

他肯定不会主动提及,给你们三个地方修个桥吧?

依照他们现在的关系,就算想修,也会拒绝自己,拒绝不是为了拒绝,是为了更好谈条件。

所以纪炀只是隐隐放出消息,等着鲍家来找。

当然,鲍家自然知道这些弯弯绕绕,否则他们早就撺掇其他地方修桥了。

但是这既是连接鲍地跟裴地的好事,更是给鲍家一个窗口。

一个主动接近的窗口。

如果他家主动前来,那不仅是建桥的事,更是主动示好。

纪炀相信,以鲍家那边盘算,不会看不懂这些事。

他要做的,就是等待,然后点拨。

给你机会让你讨好卖乖,可不要抓不住啊。

这约莫就是手里有权的好处。

什么事都不用太主动。

只要一句话一个眼神,下面已经跑断腿了。

他自然不是折腾人的那种官员,他只想让太新县恢复秩序,把百姓们从毫无收获的劳动中拉出来。

纪炀回到五斗院,厅堂已经被烧得暖烘烘。

江小子江乖乖,都在跟着五姑娘读书。

太新县倒是有私塾,只是现在冬日,已经放假了。

炭火旁烤的有芋头,纪炀进门去了去寒气,才坐到三人身边捡了个尝尝。

江小子立刻去端茶,乖乖也帮忙拿东西。

纪炀瞧着笑:“也好,没有白吃饭。”

两人自然知道是开玩笑,做完事立刻回到软塌上写字。

等纪炀喝了一口,才发现是红枣茶。

五姑娘道:“现在喝红枣茶,身上暖和。”

那边平安也自己倒了杯,吃起来甜甜的,很是舒服。

家里有人果然不一样,以往他们忙完,回家也是冰凉凉的。

纪炀拿着信件去另一个桌子上拆,见里面有汴京林家的信,先让平安给了五姑娘,自己则看其他的。

这里面有汴京好友的,还有扶江县的。

不过率先拿出来的信件,还是潞州知州所寄。

应该是潞州知州田兴志出发回汴京之前寄的,上面问候自不用说,又讲自己应该是去工部任职,还调侃,纪炀如果再修运河修路,他更是能帮忙。

仔细想想,田大人去工部并非偶然。

工部虽然各处提及不多,但负责的则是屯田,虞部,水部等差事。

具体便是造东西,印钱,修河渠,修城郭宫室等等。

再想田大人在潞州做的差事,以及他在时,潞州运河加宽加长,下面开耕再有增多,许多城镇扩张。

所以也有预见。

上次工部的人修完运河,可是又去潞州城坐了几日。

估计那会就已经有些定论。

但事情没定下,知州田大人也不好多说。

能进六部任何一个部门,都已经很好了,对这个偏远小州的知州来说,是个不错的去处。

看信件里,应是对此还算满意。

信里更说笑,能去工部,说不定跟纪炀请求汴京给他修运河有关,放在哪都是个大功绩。

纪炀没那么脸大,可能有运河功劳,也有他临时安抚凉西州,以及潞州治理很好的功劳。

后者才是最大的原因。

但田大人去工部,对他来说自然只有好事。

他倒不用修路修运河,但修桥,加固城墙,那还是要的。

这两个一点也不比修路修运河简单。

收起信件,五姑娘那边也已经看完了,惊讶看向纪炀,把信递给他。

林家的信自然要问两个人如今生活如何,身体可好,又问五姑娘适不适应。

后面则是一些朝堂上的事,只是叙述,并未表明自己的倾向。

这约莫就是朝中有人的好处,很多事都不用打听,那边都知道他想听什么。

汴京那边还是一如往常,林家这边有纪炀去灌江府,梁王那边也不示弱。

这些事在汴京的时候,几方人都跟他通过消息。

梁王那边千挑万选,选了个远方子侄,竟然也有些宗室血统,还算强干的一个年轻人过来,就去太新县隔壁的今安县。

明显要跟林家的纪炀比一比,看谁更厉害。

可信件寄出时,这位还没出发,再加上天寒地冻,宗室那边的人估计要年后才能来。

林家还说,不用管今安县的新知县,他们那边也不会主动挑衅。

毕竟大家都想做出成绩给上面看看,内斗的场合不在这种边陲之地。

纪炀见此放心了些,看来梁王虽然自大,但还是有点谱的。

毕竟整肃太新县内部的问题都要费些周折,再来个外部问题,那就会格外麻烦。

但有些事不得不防,在宗室那边的人去隔壁今安县之前,他这边很多事,总要有个了结。

就算不了结,也要暂时熄火,勉强把大家整合到一起。

剩下的也没多说,只讲林家也让王伯帮忙送了东西过去,希望他们两个好好的,以后汴京相见。

最后提到,林家大公子林启,年后也要出去外放,只是让纪炀知悉,并无其他意思云云。

当然信里不会说那么直白,属于明白就行那种。

五姑娘知晓京中还是照常,心里倒不知道说些什么。

但又觉得意料之中,自己在汴京这些年,其实一直都是这么回事。

其他信件多是好友们送过来,滕显还着重说了葫芦动画收益如何如何,让他安心,需要银子再取。

暂时应该不用说了?

收好信件,纪炀安心不少,汴京没什么变化,熟悉的田大人去了工部,都还行。

刚把这些信收好,从外面回来的玉县丞等人已经进门。

众人看着一脸欣喜。

韩潇先开口道:“扶江县官学有个叫江春的学生,大人还记得吗?”

“江春?江小五?”纪炀自然记得,这可是他们扶江县学问最好的学生。

还过了州试,年初的头一次院试也过了。

等会,现在眼看到十二月,也就是第二次院试也考完了?

玉县丞满脸欣喜地点头:“上面学政巡查,十一月上旬开始第二次院试,中旬放榜,他考过了!”

“扶江县头一个秀才!”

好事啊。

怪不得大家都很高兴。

玉县丞,凌县尉,卫蓝,都是扶江县的人,他们县里头一个秀才,怎么能不高兴。

韩潇不用讲,好歹也是他们韩家夫子教出来的。

怪不得他们四人来的时候那么高兴。

大家一来,平安就给众人倒了五姑娘熬的红枣茶,又围着炉子吃些烤芋头,身上暖和起来。

还好这厅堂够宽敞,否则还不够他们坐的。

五姑娘见他们有话要说,原本想带着孩子下去,纪炀却笑:“没什么是你们不能听的。”

五姑娘不用讲,心思通透之人,平日也有许多好主意。

俩孩子年岁不算小,口风也紧,听就听吧。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反正这屋子里都是自己人。

最近一段时间,纪炀在忙,身边的手下自然也没闲着,现在一一报告来这之后探听到的消息。

大家也不拘谨,都抱着红枣茶围着火炉说话。

玉县丞先道:“太新县的卷宗我几乎都翻过,里面多是裴地的资料,刘地,鲍地,基本上没把各自原先衙门的东西拿过来。”

“不过手下小吏倒是派了过来,现在一共十五个小吏,一家五个,非常平均。”

“但因为刘县丞存在,所以刘地的小吏最得重用。”

玉县丞私下去了解的,肯定是县衙小吏,小吏基本都归他管。

卫蓝以前是副捕头,现在了解的也是捕快。

但说起捕快,他有些无奈,开口道:“太新县共有五十个捕快,裴地自己有二十,剩下三十则是刘地,鲍地一人一半。”

五十个捕快?

纪炀都挑挑眉,边陲之地,确实武德充沛。

卫蓝又道:“这自不用讲,可以说是裴地的人说了算了,捕头副捕头都是他们的人。”

剩下的凌县尉跟韩潇,两个人则跟前面不同。

县尉负责县里治安,可手里没有一个兵士,有定江关的吴县尉吴指挥使在,他基本不会有太大作用。

但不代表他就没用。

这一个多月,凭借他的好枪法,跟裴家私兵联系甚多。

“私兵多懒散,都是裴家的心腹,平日里私兵家种田不怎么收田税,所以甘愿给他家卖命。”凌县尉道,“私兵里还有两个人,看着像是正规军出来,说是原定江关兵士。他们两个带着,私兵才有些模样。”

“裴家私兵除了听这两个人的话之外,那就是裴家主,还有裴家军师的话。”

“不过对裴家军师不大尊敬。”

因为是在裴地,自然对裴家了解多了点。

原来私兵是这么来的。

还有正规的将士领着,所以抵抗外敌的时候才可行。

纪炀想到守卫定江关的吴指挥使,这两个人会不会跟他有关?

这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是这样,那裴地的情况比他想的要好点,看似裴家把持,其实内里有吴指挥使才是定海神针。

但吴指挥使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内里的百姓他也无能为力。

裴家还有个军师?

不过也符合他们的风格。

纪炀点头,凌县尉又说了最近裴家内部矛盾的事,这跟韩潇要讲的重合一部分。

韩潇跟着纪炀,自然不止教方言,更多时候还在联系以前认识的农户,还有一些稍微小点,依附裴家的人家。

韩家走了之后,裴家自然肆无忌惮,但吴指挥使去了几次,算是安生,还跟之前一样。

但裴地能走的百姓几乎都走了,留下要么负债,要么不敢去未知地方,要么是裴家的家奴等等。

这些人见韩潇回来,自然高兴。

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人对纪炀也有好感,特别是一些百姓,看着韩家的面子上也会信任一两分。

裴家的恶行,让许多人已经忍受不住。

其中一些私兵,私德败坏,强占民女,但裴家主只当看不到,反正他们这地方,这些事情都很正常。

而此时的裴家主没心情管这些。

最近裴家的矛盾,自然跟纪炀点的那句话有关。

有人吃下裴家一年十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让裴家主自然坐不住,裴县令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不在衙门也正因为此事。

经过他们家彻查,已经清理出来不少人,直接砍了之后埋在乱葬岗。

可怎么查,都不到十万两银子,裴家主本就爱财,只是想想有些钱可能流失,已经心痛到难以呼吸。

可他家几把刷子,大家心里都有数。

那裴家军师出出主意还行,查这些事有些不懂,只知道确实有部分钱没追回来,可具体怎么查,也是没有头绪。

所以裴家轰轰烈烈地查账,竟然卡壳了。

韩潇低声道:“纪大人让我帮忙转达的话,已经说出去了。”

大家自然不止打探消息,肯定能拉拢的拉拢,能办事的办事。

而韩潇办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告诉裴家,到底从什么方向查。

纪炀点头。

众人将探听来的消息都说了一遍,大家也算彼此知道情况。

现在的太新县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摸不到底,至少裴地已经掌握得差不多。

探清虚实,对接下来的事很有帮助。

不过众人都道:“裴地的人还好说,但刘地,鲍地调过来的小吏捕快,基本都是心腹,绝对招揽不过来。”

“除开这些,许多人也不能用。”

不能用的理由有很多,可跟着纪炀的心腹都说不能用,那就是不能用。

纪炀道:“那就不用,以后自会清理。”

这些事了解之后,自然还要看如今裴地最热闹的事。

说起来,裴家正为查账的事烦恼,在裴家主本就在为财产辗转反侧的时候,刘县丞又被纪炀点名去裴家要职田。

结果自然不欢而散。

裴家主脾气本就不好,赶在这个时候触霉头,即使知道纪炀故意让人烦他,裴家主也忍不住这脾气。

他家军师跟裴县令倒是劝了又劝,那又怎么样。

想发脾气都不行?

这里是裴地!他裴家的家主,想做什么都行!

连带着纪炀也埋怨。

挑事精!

但没这个挑事精,他又不知道自己的钱少。

如果纪炀给他做事就好了。

裴家主这个可怕的想法,纪炀暂时不得而知,他只知道裴家主对刘县丞发脾气,会让他们两个都难受,这就够了。

这个时候他让韩潇传的消息,只会火上加油。

那消息便是。

裴家想知道莫名失踪的粮食去哪了,换成的银钱去哪了,可以去刘家黑市看看。

这并非凭空猜测。

而是一年近十万两白银的粮食产物,哪里能消化得下?

从裴地直接送到灌江城?

那么大笔粮食,就算裴家再傻也不会毫无察觉。

只有西边的刘地黑市可以吞得下。

想知道东西去哪了,卖家找不到,找找买家,总能找出蛛丝马迹。

实在不行就寻买家的晦气。

你明知道这是偷我家的赃物,你还照常买卖?是不是找打?

韩潇做这事的时候甚至有点心虚,纪炀也太损了。

前脚让刘县丞问裴家要吃进肚子里的职田。

后脚还告诉裴家,那刘家帮着你家内鬼消化赃物呢。

只怕刘县丞再登裴家的门,要被打出来才是。

在刘县丞的视角里,他只是按照知县要求去索要官田而已,知道你家不爽,可你家要打人?

两边信息不对称,还是要打起来。

就算以后弄明白怎么回事,该打还是要打。

毕竟事实改不了,刘家确实背地坑裴家钱财来着。

纪炀只不过把这些事挑明了而已。

不过韩潇怎么觉得有点爽呢?

看着这以前看似和平的三家斗得你死我活,还真有意思。

不对。

不是三家。

还有鲍家,依旧置身事外?

韩潇道:“那鲍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