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4295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诉衷情

端午合路①

石榴一树浸溪红②,零落小桥东。五日③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④,楚人亏⑤,莫忡忡⑥。白头行客⑦,不采蘋花⑧,孤负薰风⑨。

【注释】

①合路:桥名,在吴江县。

②浸溪红:说石榴花浸在溪中,溪水都变红了。

③五日:五月初五(农历),即端午。

④谙世味:知道世故人情的滋味。谙,熟悉,了解。

⑤楚人弓:指楚共王遗失猎弓的故事。楚共出猎,将弓遗失,从者要去寻找,楚共王不同意,认为楚人遗失了弓,拾得弓的也是楚人,何必去找?见《孔子家语》这里作者以忘怀得失以自我宽慰。

⑥忡忡:心中忧愁貌。

⑦行客:过客,作者自称。

⑧采蘋:古诗篇名。说的是古代某大夫的妻子,被周文王的德教所感化,能够奉行祭祀之礼。这句作者自谦对政教未作贡献,实则是不被任用的牢骚话

⑨薰风:即《南风》,这首古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是歌颂舜帝的冶功的。这里指代太平盛世。

【简说】

这首词的主旨,也和词牌一样,是“诉衷情”。具体说来,就是倾诉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而且遭人嫉妒的苦闷,兼寓身世飘零之感。作者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曾向朝廷献《大乐议》及《琴瑟考古图》,因遭嫉,未得上奏。庆元五年(1199),他又向朝廷献《圣宋铙歌十二章》,这次幸得下诏免解,可直接参加礼部的会试,但结果未中进士,从此一生落魄,过着寄人篱下的飘泊生活。这首词是他在浙江吴江途中,夜宿合路桥时写的。首二句以“石榴”起兴,以花之“零落”喻自己的飘零。接着“五日”二句,在端午节缅怀屈原,因而引起“凄凉心事”。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片主要是抒情,但用“楚弓”、“采蘋”、“薰风”等典故来表达,也就是“以形象说话”,所以写得很含蓄而又深刻。过片三句,以楚弓之遑论得失强自宽慰。末三句正是牢骚满腹,而有反语结之:在太平盛世无所作为,是谁之过?令人三思。张炎在《词源》中评白石词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鹤孤云,去留无迹。……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这首词也有这些特点。至于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姜白石词“清虚骚雅,每于抑郁中饶蕴藉”,更适合于对本词的评价。

虞美人

赋牡丹

西园曾为梅花醉,叶剪春云细①。玉笙凉夜隔帘吹,卧看花梢摇动一枝枝。娉娉袅袅教谁惜,空压纱巾侧②。沉香亭北又青苔③,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

【注释】

①剪:分开的意思。

②纱巾:纱帽。古代天子戴纱帽,这里代指皇帝。

③沉香亭:唐宫内一座亭子,在兴庆宫图龙池东,亭子用沉香木建成,故名。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在此观赏牡丹。李白《清平调》诗(三首录一):“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简说】

这里咏牡丹的词,用意隐晦,寄托深远。姜派词人张炎在《词源·咏物》中写道:“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稍认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里提出写咏物的四个要点,不仅适合于姜白石的咏梅,咏蟋蟀词(详下诸篇),也适合于这首咏牡丹词。一是咏物不能太认真,否则太拘泥死板而不流畅。本词是咏牡丹的,但首二句是写梅花,是明写;以后才写牡丹,是暗写。而且对牡丹正面着笔不多,有不即不离之妙。二是“模写”不能差远。本词除上片三、四句有“晦而不明”(不知是写梅还是写牡丹)的毛病外,下片皆切牡丹。三是本词用沉香亭北赏牡丹的典故,又从唐明皇、杨贵妃之事联系到徽、钦二帝的昏瞆误国,可谓“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了。四是本词用意,吊古伤今,如画龙点睛,全在末二句,也符合“一段用意,全在结句”的标准。所以够得上“绝妙”的评价。在思想内容方面,本词以牡丹为题材,用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土,痛惜河山破碎的深厚感情,在白石词中可说是难得的优秀作品。王昶在《春融堂集》中称作者“以高贤志士,放迹江湖,其旨远,其词文,托物比兴,因时伤事,即酒席游戏,无不有黍离周道之感。”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体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这段评语不仅切合本词的内容,也指出了词的写作特点。

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①。丁末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②,风日清淑,小舟挂席⑤,容与波上④。

绿丝低拂鸳鸯浦⑤,想桃叶当时唤渡⑥。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⑦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①沔口:今湖北汉口。

②淮楚:淮,今安徽合肥;楚,这里指湖北汉阳,作者曾居住于此。

③挂席:扯起风帆。席,船帆。

④容与:悠闲自得貌。

⑤鸳鸯栖宿的河边。

⑥桃叶渡:在今南京城秦淮,青溪合流的地方。据《古今乐录》:“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其妹曰桃根。献之尝临渡歌以送之。后人因名渡曰桃叶。”

⑦兰桡:桡,船桨。兰桡,木兰做的船桨,这里借代小船。

【简说】

作者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离开他久居汉口,乘船东下,路过金陵时写下这首词,感情是复杂的。从小序中的“北望淮楚”,可见他在旅途上既向往武汉故居,又眷眷于合肥恋人。写在词中,既有往来奔波,漂泊身世之凄苦(末三句极为明显);又有“桃叶唤渡”、“愁眼春风”的恋情。后者写得恍惚迷离,如不联系小序及作者生平来体察,几乎难以捉摸。近人夏承焘教授对作者有《系年》考证,并说:“此词(《杏花天影》)写离情。词序谓‘北望淮楚’,‘鸳鸯浦’、‘桃叶渡’诸句,说明作者所怀想的是他的恋人。这恋人的住处,在淮水流域的合肥。“待去,倚兰桡更少驻,写低徊往复之情极深至。下片代恋人设想:“金陵”乃“莺吟燕舞”之地,“玉孙游兮不归”,这使她很忧愁。此处用潮水之有信反衬人的无信。潮水无情之物,尚且懂得离人最若。这是加重的、进一层的写法。末了,以“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的疑问作结,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妙。”(见《姜自石词校注》)但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是“以偏概全”,特别是对下片的分析有些牵强。刘仙伦(一首)

刘仙伦,一名儗,字叔擬,号招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生卒年不详。有《招山小集》一卷。

念奴娇感怀呈洪守

吴山①青处,恨长安路断,黄尘如雾②。荆楚西来行堑远,北过淮堧严扈③。九塞貔貅,三关虎豹④,空作陪京固⑤。天高难叫,若为得诉忠语⑥。追念江左英雄,中兴事业,枉被奸臣误⑦。不见翠华移跸处,枉负吾皇神武⑧。击楫凭谁⑨,问筹无计⑩,何日宽忧顾。倚筇长叹,满怀清泪如雨。

【注释】

①吴山:指江南的山峰。

②长安:这里借指故都汴京。黄尘:形容烽烟不断。这两句是说从江南北望,烽烟弥漫(指宋金间经常有战事),但恨到汴京去的道路已经不通。

堧(ruán软):河边之地。淮堧:指淮河宋金边界。扈(hù护),护从。严扈;指边界戒备森严。

④九塞:本为古代九个要塞。《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这里泛指宋、金交界处的要塞。貔貅(píxiū皮休):猛兽名,亦借指勇士。三关:泛指宋金边界的关口。虎豹:借指壮士。这两句指驻守边关的南宋战士勇猛善战。

⑤陪京:陪都。指建康。这句是承上面边界防守严密而进一步说不能光是防边,还要进取中原。

⑥天高;指帝王高不可及。若为:怎样?这两句是说与皇帝隔绝难通,怎么样才能向他诉说自己的尽忠为国的话?

⑦这三句是指中兴名将岳飞被害、韩世忠投闲置散,北伐大计被秦桧等奸臣所阻挠。

⑧翠华:皇帝的旗子,上面以翠羽作装饰。这里用作帝王的代称。跸(bì必):皇帝出宫时,禁止通行。这里指帝王的车驾。两句是说不见徽、钦二宗移跸的所在(指汴京),使你皇帝空有着神武的威名。意思是说如果不去恢复中原就不能称之为有为之君。

⑨击楫:指祖逖击楫中流、恢复中原。这句是说目前谁能担当北伐重任。

⑩问筹:谋划。《史记·留侯世家》,“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这句是说对恢复事业又拿不出计划和措施。

宽忧顾:宽解自己的忧念顾虑。这句是说那一天能兴师北上,收复失地,不再为**而焦虑。

筇(qióng穷):即筇杖。筇本竹名,出四川西昌县,节高中实,可作手杖。

【简说】

本词主要是痛中原沦丧、报国无门,并慨叹权奸误国,谈北伐又无祖逖般的击楫英雄。因此忧思难平,清泪如雨。作者在另一首《念奴娇》中,也提到“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山河,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充分表现出时刻不忘恢复的爱国思想。俞国宝(一首)

俞国宝,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孝宗淳熙年间为太学生。有《醒庵遗珠集》,不传。

风入松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①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髻云②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寄、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③。

【注释】

①玉骢:白马。

②髻云:象乌云般的发髻。

③花钿:以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饰。

【简说】

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这首词是淳熙间太学生俞国宝为西湖断桥畔小酒家所作,并书写在酒家的素色屏风上面,被出游西湖的太上皇赵构所称赏,且将“明日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在词中,作者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暖风繁花、箫鼓喧天的西湖游乐图。程珌(一首)

程珌(11**~1242),字怀古。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曾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封新安郡侯。有《洺水词》一卷。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①。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②。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③。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④。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⑤。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⑥。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⑦。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⑧。

【注释】

①这两句是说天地之中(指中国)本来没有交界,是谁竟然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

②杳:深远。两句是说登镇江多景楼北望,对中原沦丧感到有难以言述的慨恨。

③这三句是说长江本来犹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上有两点孤山使之白璧有瑕。这里暗指金瓯有缺。

④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两句是说要用鞭策雷霆的力量把小山驱赶到昆仑(大山)下面去。这里暗指收复失地。

⑤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这里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铸钱币兵器;淮阴在此北面。

⑥士雅:祖逖字士雅。这两句是说收复中原是天意(必然趋势),只是缺少象晋代祖逖、刘琨那样的爱国之士。

⑦隆中一老:指诸葛亮,他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拊:击、拍。顽石:指诸葛亮曾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所谓“八阵图”。见《东坡志林》及刘禹锡《嘉话录》。杜甫有《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三句是说要再三拊击那堆成八阵图的石子(指备战),与诸葛亮般的战略家酌酒细论。

⑧孟夏:夏季第一个月。雨:南宋军队。北尘:指金国。这两句是说正如夏天需要雨水。当时局势亦需要南宋军队出师北上,把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简说】

上片点出“中原一恨”,是“南北竟谁分”;对于那“点破水晶盆”的“孤山”,则主张以驱策雷霆的威力把它驱走。而“水晶盆“、“孤山”等显然隐有所指。这里对敌骑蹂躏并占领中原表示极度愤恨,同时也表示出收复失地的决心。

下片说恢复事业有待于祖逖,刘琨般的爱国志士,和足智善谋如诸葛亮般的人物。看来作者对北伐十分重视并且深信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