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2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4102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病起萧萧两鬓华②,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③,莫分茶④。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⑤,木犀花⑥。

【注释】

①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以《浣溪沙》两结七字句,破出七、三两句,分出新的词牌。

②豆蔻连梢:豆蔻连枝生,故名。杜牧诗:“豆蔻梢头二人初”。豆蔻,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温味辛,能去寒湿。熟水:宋人常用饮料。

③分茶:以沸水沏茶。另一解布茶,宋代沏茶的一种“茶道”。杨万里诗:“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莫分茶:不沏茶。茶性凉,与豆蔻性相反,于病体不宜,故忌饮。

④酝藉:同蕴藉。含蓄有余之意。

⑤木犀花:同木樨花,桂花之别名。

【简说】

这一首是清照晚年自况。小词平淡入妙,浑朴见深,看出作者于词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病起萧萧两鬓华”勾勒出女词人历尽艰辛的衰老形态,她的《清平乐》有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永遇乐》有句:“如今年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都是在今非昔比之时,以两鬓生华描写凄凉晚景的。这里说“病起”,明诚逝世后,清照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词中所云,恐怕未必专指那场大病的愈后,而是泛指在大灾难与大悲痛之余,女词人带病进入相对安定和宁静的老年。这首词不同于她的一些危苦之词,而是别具一格,表明她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一种坚韧精神。看她老年晚景,如何排遣?一碗豆蔻熟水,这是她病体所需。茶能缓解豆蔻的药性,因此不再沏茶,饮茶原是明诚夫妻的共同嗜好,南渡以前,他们在青州归来堂,一起

校勘签题金石书画。工余饭罢,烹茶,赌茶(《金石学后序》),他们在淄州。赵明诚从一当地人得白居易书《楞严经》真迹,立刻上马疾归,夜交二鼓与清照烹大龙团,相对展玩(缪荃孙《云自在龛笔记》),两处提到饮茶,都伴随着幸福,而这时病骨支离,对影茕独的她,说道“莫分茶”,抚今忆昔是何寄怅惆啊!二是枕上看书,门前观景。过去怀有抱负与梦想看书;现在只为消遣养病。过去游春盼睛天,现在只好在家里,因此风趣地解嘲道:闲处最好,有雨偏佳。况且,还有那“终日向人多蕴藉”的桂花相伴。清照往往把美妙的品德与情思交付给花儿,却拔过来说花自多情、花自有品。清照另有词赞桂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这样的木犀花,难道不是清照晚年人格的观照么!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①,赢得满衣清泪②。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③。看取晚来风势④,故应难看梅花。

【注释】

①挼:揉搓。冯延巳《谒金门》:“挼红杏蕊”。

②赢得:博得。

③生华:生白发。

④看取:看。“取”语助词,无义。

【简说】

这首词是清照晚年之作。以梅花为题,抒发今昔之感。开端:“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昔;过片“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是今。清照前期词中,常有咏花之作。咏菊不少,咏梅更多。或以花比附清品,或以花寄托幽思。在她的咏梅词篇里,往往撇开梅花神态的描摹,或以初春雪景作衬托,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或以清歌醉饮作烘染,如:“座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人娇》)。为了倾诉对梅花的爱慕,或强调观赏及时,如:“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人娇》),“要来小酌便来休,不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或珍重深情不断如:“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迹扫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留风流”(《满庭芳》),但在南渡以后,物是人非,咏梅的内涵和情调起了根本的变化。看这一首,抚今追昔,繁华尽逝,看她写了挼搓梅花,洒满襟怀的是梅花片片,清泪点点,前期咏梅词,哪得如此哀感顽艳的词句?过片转作变徵之音:“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十二个字,声泪俱下,她的词风,从宛转秀逸转为挥洒苍凉,开南宋爱国词人一路结末二句,更加声如裂帛:“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势”,语出双关,指的是国家情势的恶劣,人、梅比并,“故应难看梅花”,是作者对逝去的如梅花般繁盛岁月,对梅花标格的自身的沉痛诀别。现实无情,今非昔比,从此再无观看与品味梅花的雅兴与清梦了。

这篇词悲深凄绝,探得梅花魂魄。因此,应视作清照梅花词之冠。吕本中(三首)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其先河南人,南渡后为金华(今浙江县名)人。高宗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任中书舍人(起草有关诏令,承办各项文书的官吏),权直学士院(在翰林学士院值班,草拟机密诏令)。因忤秦桧而罢职。学者称东莱先生。他是始倡江西诗派这个名称的人。有《紫微词》。

釆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简说】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情调的小词,用重叠,对比等手法,诉述了别时多、团圆少的离恨。

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①,溪桥度晓霜②。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③。只言江左好风光④,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释】

①驿路:设有驿站的大路。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②度:过。

③元同“原”。寒更:寒夜的更鼓声。

④江左:江东,这里指东南地区。

⑤不道:不料。转:反而。

【简说】

这首词写旅途所见及思念故土的愁绪。

上片一、二句写旅途艰辛。“斜月”、“晓霜”写出词人星夜兼程,披霜戴月地赶路,备尝天涯羁旅之苦,气氛悲凉。三、四句写重阳佳节而居处深山所见的悲凉景象。“短离残菊一枝黄”句用清晰的线条和颜色描绘出一幅深山村舍萧条冷落寂静的晚秋图,反衬出词人孤寂的心情。

下片抒情。尽管旅途劳顿,夜晚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寒更每自长”,通过寒夜悠长的更鼓声,创造出浓郁的凄凉气氛,从而写出主人公的愁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夜不能寐的原因,即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全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爽朗,写景抒情交融,是一篇耐读的佳作。

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①?请君问取南楼月②。记得去年,探梅时节③。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④。

【注释】

①恼人:此指梅花奇绝撩人。

②南楼月:泛指月亮。

③探梅:探,试图发现。探梅即寻找梅花加以欣赏。

④轻离别:轻率的分别。

【简说】

这是一首咏梅怀人词,写得朦胧迷离,含蓄隽永。

词的上片写梅与雪的似与不似,赞咏梅的独特风韵。“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初看似乎是文字游戏,细品味

方见词人浅语中蕴深意。反复比较,一则表现词人相爱之殷的心态,二则说梅洁白无瑕,晶莹剔透,三则为下旬蓄势铺垫。“似和不似都奇绝”句妙语惊人。“似”是讲色白,纯净之美;“不似”说梅有暗香,气味美。色白如雪,幽香沁人,自然是“似和不似都奇绝”了。“恼人风味”两句道出了奇绝的真正原因,这种奇绝景色一般人是不能领略的,只有南楼月才能一睹其风采。南楼月常借指美人。

词的下片抒怀人之情。“记得去年,探梅时节”是对上片的小结。雪地探梅是去年的往事,那时携情人共赏,其景其情美不胜收,但即是往事,则意味着现实的物是人非。词到结尾,才点明为什么醉醒交错,是因为“轻离别”的“恨”所致。洪皓(一首)

洪皓(1088~1155),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徽宗赵佶时,曾代理宁海县令等。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充任大金通问使。在金留居太原一年余,以后转移到云中(今山西大同)半年,冷山(今吉林农安)十年,最后到燕京(今北京)。十余年间屡遭软禁,受尽艰辛。金统治者曾逼迫他到伪齐刘豫手下去做官,又想任命他为翰林学士,遭他拒绝。绍兴十三年(1143),洪皓回到南宋。他曾当面揭露秦桧昔年叛变的隐情,致使秦桧怀恨在心,将他逐出朝廷。后来死于贬窜途中。其词多怀念家园之作。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存词二十一首,大部分作于留北时,词中抒发了热烈的家国之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