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3604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①已卯: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即今海南儋县。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再贬儋州。

②春牛春杖:古代习俗,府县官表示劝农,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署前,次日以红绿丝**牛身,谓之打春。牛古以土制。春杖,即采鞭。

③海上:绍圣四年,苏轼由惠州南徙琼州。三年赦归。此词作于海南岛,故曰“海上”。

④春工:以春天拟人。指生物得春而发育滋长。金元好问《赋瓶中杂花诗》之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薰染费春工。”

⑤春幡: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挂春幡,作为春至的象征。春胜:也是立春节物,剪纸或绢,作吉祥图案、文字。

⑥“不似”二句:即“不似杨花,卷起天涯似雪花”之倒装。杨花,即柳絮。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时作者在海南贬所。作品写海南春光,着意歌颂报春的海风。

词由海南开春民俗写起。立春节物,春旗采胜,迎春劝农,与中原一般无异,系乎民俗,可资考订。词中,作者以“我本儋耳人”,“海南万古真吾分”的主人身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歌颂了和煦报春的海风。是它“又绿江南岸”,吹绽桃花红艳艳,增人朝气,把万物唤醒。不像暮春暖风,卷起似雪杨花漫天涯,容易触引宦途失意的感伤。

这首词,不但反映的内容是当地诸黎百姓熟悉的开春时节致祭先农、祷祝丰年的事,具有浓郁的海南农村特色和生活气息;而且词语通俗生动,富于变化而有力度。全词精神境界颇为高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东坡此词亦足当之。李之仪(一首)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县名)人。神宗时进士。哲宗时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徽宗朝因文章得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他的词以小令见长,毛晋《姑溪词跋》说他“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可以看出他的词风。有《姑溪居士文集》。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简说】

相思不得相见,此恨长于此水,只能祝愿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而设想却很别致,可以说深得民歌风味,正是以情语见长。舒亶(一首)

舒亶(dǎn胆)(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浙江县名)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神宗时做过知知制诰,御史中丞。徽宗时任龙图阁待制。有集,不传。

虞美人寄公度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②。背飞双燕贴云寒③。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浮生只合尊前老④。雪满长安道⑤。故人⑥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海。

【注释】

①公度:不是黄公度。此公度生平不详。

②芙蓉:指荷花。两句是形容日落以后,水天相连,波上寒雾四起的苍茫景象。

③寒:言其高远。这句指双燕相背向云边飞去。

④浮生强合尊前老:句式与韦庄“

游人只合江南老。”(《菩萨蛮》)相同。尊,即酒器。这句是指借酒以消磨光阴。

⑤这句是说目前大雪把来长安的道路都堵住了。

⑥故人:指黄公度。这两句用陆凯寄范晔诗意。《荆州记》说。“陆凯与范哗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简说】

上片写当年所见的江南景色是花落燕飞、春色无际。下片写眼前雪满长安,想见江南春景而不可得,只能期待从故人寄来的梅枝上见到江南春色。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累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忏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又复太中大夫,再谪许州,致仕。卒谥文定。子由善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栾城应诏集》。

水调歌头一首

徐州中秋①

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②,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载《凉州》⑤。鼓吹助清赏⑥,鸿雁起汀洲⑦。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⑧,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⑨,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徐州中秋: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苏辙与兄苏轼“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小序)

②东武:县名,汉置,隋始改为诸城,即今山东诸城。

③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

④清河古汴:徐州护城河上接古汴河,下连古泗水,属于清河的一部分。

⑤凉州:指凉州古曲。

⑥清赏:赏明月。

⑦汀洲:水边平地。

⑧素娥:姮娥的别称,代指月亮。

⑨王粲:东汉文学家。因战乱依

刘表,不为所用,登当阳(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离乡日久,功业难成的感慨。

【简说】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其时苏辙同哥哥苏轼分别七年之后,相聚在彭城,“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序》)在中秋泛舟赏月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词,其兄苏轼也和作一首。苏轼兄弟两人,手足情深,自幼相伴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早岁又同登进士科,后因宦海飘泊,天各一方。二人经常互寄诗词,以诉相思。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就是怀念苏辙之作,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对苏辙的衷心祝愿。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开门见山,叙写离愁,“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亟写分别之久,其中透露出思念之深。“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是回忆去年中秋,其兄苏轼在密州东武过中秋,曾写《水调歌头》词,表达无尽的离愁。“岂意彭城山下”,五句,是写今日欢聚赏月的愉悦。“岂意”中隐含着无限的惊喜。尽管兄弟团圆赏月,泛舟引吭,实为一大快事,但从《凉州》古曲中也流露出忧愁和悲凉。词的下半片则极力渲染一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怨气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是写人惜月而月无情,不为暂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是写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这三句令人联想起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凄凉景象。两者都以情景交融取胜,实为异曲同工。全词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结,用王粲登当阳城,怀乡慨世,作《登楼赋》的典故,表述了自己愿与其兄苏轼一起隐退归乡,共叙天伦的希望。

这首词的基调比较低沉,但感情深挚真切,发自肺腑。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黄裳一首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福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有《演山先生集》,其中存词五十三首。

减字木兰花

竞渡①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④。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⑤。

【注释】

①竞渡: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赛龙舟习俗。

②渚:水中小洲。

③春雷:形容喧阗的鼓声。破:冲破。以上两句写参赛的龙舟从远处破浪而来。④“欢声”两句:写观众的欢呼呐喊,更显出最前面的船力争上游的英雄气概。

⑤锦标:锦旗,用以奖给优胜者。

【简说】

这首词写端午节龙舟竞渡场面,风格明朗、简捷、晓畅。上片泛写赛龙舟之景,似见其色、似观其形、似闻其声。尤以“飞”、“破”二字显其气势。下片专力写赛龙舟时人们的情绪,观赛者“欢声震地”,参赛者大振“战气”。击鼓声,呐喊声、欢呼声中,夺标者的锦旗高高挂起在船头。著一“惊”字渲染出竞渡时紧张、高昂的情绪;著一“衔”字,写出得胜者的喜悦与得意。

这首词,写的是俗题、俗事,却写得淡隽、直率、不涉俗。《词论》有云:“文家遣辞,雅言则违俗,俗言则伤雅。用之廊庙者,不谐于里巷;习于民众者,不重于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无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词。”观此《减字木兰花》可见其一斑。既有《风》《雅》之范,又兼歌谣之风。只合出自曾任福州知府体察民风,又兼诗词文赋之艺的黄裳之手。黄庭坚(六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登第后任叶县尉。神宗元丰元年他写信给苏轼表示敬仰之情,苏轼复了信,两人从此缔交。在北宋新旧党争中,他两次被贬,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的诗与苏轼齐名,是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词与秦现齐名,而词风却完全不同。他少年时多作艳词,晚年时词风接近苏轼词。著有《山谷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