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①,照水红蕖细细香②。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③。殷勤昨夜三更雨④,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
①翻空:在空中飞翔。
②照水:映照在水面上。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③杖藜”句:拄着藜杖慢步行走,太阳也渐渐转向西方。这里是说借散步消磨时光。杖,用作动词,拄。藜,藜茎做成的手杖。
④这句说,天公十分作美,昨夜给人们下了一场透雨。殷勤,尽心,周到。
⑤浮生:短促而飘忽不定的人生。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间,时苏轼在黄州。作品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由远而近:“林断山明竹隐墙。”然后镜头顺次移至茅舍的周围:“乱蝉、衰草、小池塘”。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展示出一幅醉人的画面。上片写景十分突出,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视觉、听觉、嗅觉,全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板滞,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下片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作者便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在这幽闲静谧的环境中,作者沐浴着雨后潮湿、凉爽的空气,心旷神怡,不禁感谢“殷勤昨夜三更雨”,使人们“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不用典,不雕琢,采用白描的手法;铸词造句,鲜明、准确而又生动;音节和谐、优美,读起来十分顺口。此外,作者“以诗为词”的特点,在本篇也表现得比较明显。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②,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③,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④,铿然一叶⑤,黯黯梦云惊断⑥。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⑦。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⑧。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⑨。异时对、黄楼夜景⑩,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燕子楼:在今徐州市,为关盼盼所居之地,现旧址已废。
②盼盼:关盼盼,唐代徐州著名歌妓。礼部尚书张建封纳盼盼于燕子楼,三日乐不息;后又另建新燕子楼,专供盼盼居住。张建封死后,盼盼念旧爱不愿改嫁,独居燕子楼十余年。
③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如三鼓:三更鼓咚咚响了。,击鼓声。如,语助词。《晋书·邓攸传》: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⑤铿然一叶:形容深夜寂静,一片树叶落地也铿然作响。铿然,金石声。
⑥“黯黯”句:梦中惊醒,不禁黯然心伤。梦云,隐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巫山神女行云下雨事,喻梦盼盼。惊断,惊醒梦断。⑦觉来:醒来。
⑧“天涯”三句:我已厌倦了在远方作客,很想回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枉自望眼欲穿。故园,故乡。
⑨旧欢新怨,指人间的欢怨情事。
⑩异时:以后的某个时候。黄楼:苏轼在彭城东门兴建的一座大楼。
浩叹:感慨深长。
【简说】
《永遇乐》是苏轼于元丰元年知徐州时写的,是一篇别具意境的佳作。词中写的是梦盼盼的事,但审细阅读似乎别有寄托。
上片写夜景和寻梦。“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以霜比喻皎洁的月光,以水比喻清凉的风,景色可以说是至清至幽。鱼儿跳,露珠滚是动景,却给人以极静的感觉。树叶落地竟铿然作响,其静更可想见。梦被“铿然”的落叶声惊断,却无处寻找失去的梦境。下片写感。先写思归的心情和望眼欲穿的急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由燕子楼之人去楼空,联想到人生无常,古今如梦,叹息无人梦醒。作者把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感慨深沉,含蓄蕴藉。
“贵神情,不贵迹象”,是苏轼的二个重要美学观点。虽是怀古,而遗貌取神,偏重于写景抒情,写景抒情的技巧,也臻于娴熟的境地。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①,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②,乘鸾来去③,人在清凉国④。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⑤。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⑦。便欲乘风,翻然归去⑧,何用骑鹏翼⑨!水晶宫里⑩,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
①桂魄: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古人称月为魄,故名“桂魄”。②玉宇琼楼:美玉砌成的楼阁宫室,此指月中宫殿。③乘鸾来去:想象月宫里仙人乘鸾自由往来。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清凉国:
指月宫。⑤历历:清晰分明。⑥“举杯”二句: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苏轼化用其句。⑦“今夕”句:人间的今夕,不知是天上的什么日子。⑧翻然:飞动的样子。⑨鹏:传说中的**。《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⑩水晶宫:这里指月宫。吹断横笛:形容笛声高亢嘹亮。吹断,吹彻的意思。
【简说】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赏月时写的。作品通过对幻想中天国世界的生动描绘,抒发了作者贬谪期间摆脱现实苦闷、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表现出开阔通脱的乐观精神。
上片写天国景象。“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写作者“凭高”所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为下面“烟树历历”设下了伏笔。“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不说“明月”而说“桂魄”,增强了作品的神话色彩。“玉宇琼楼”三句,则是对“桂魄”的具体描写,着重表现月宫建筑的高大华美和仙人的逍遥自由。末尾更总写月宫之美。下片写归天意愿。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当作知心朋友,同他一起欢乐,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尽管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以期不辜负这良宵佳夜。“便欲乘风”数句,神思飘逸,更表
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境界的追求。
贺拉斯的《诗艺》强调指出:“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莱辛也曾说:“诗人还要把他想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象写得就像活的一样,使我们在这些意象迅速涌现之中,相信自己仿佛亲眼看见这些意象所代表的事物。”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并使读者获得醇美的艺术享受。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①,送伯固归吴中②
三年枕上吴中路③。遣黄犬④,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⑤,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⑥。辋川图上看春暮⑦。常记高人右丞句⑧。作个归期天已许⑨。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⑩,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贺方回:即贺铸,宋代大词人。其《青玉案》结尾三句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因此得名“贺梅子”。
②伯固:苏坚的字。苏坚博学工诗,与苏轼友善。吴中:今江苏苏州,苏坚的家乡。
③三年:苏坚于己已年(10**)从苏轼监杭城商税,至此已三年。枕上:指思念。吴中路:去吴中的道路。
④黄犬:《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黄犬,名黄耳。陆机在洛阳时,曾将书信系在黄耳的脖子上,让它带到松江家中,又从家中捎回信至洛阳。
⑤松江:即吴淞江。
⑥老子:年老者自称,宋人习用此语。
⑦辋川图: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隐居在辋川,曾绘《辋川图》纪之。其地在陕西蓝田境内。
⑧“常记”句:是说苏坚的诗具有王维的风格。高人:指清高不肯出仕的人,即隐士。右丞:王维曾做过尚书右丞,人呼为王右丞。
⑨天已许:已蒙朝廷准许。
⑩小蛮:人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家妓,以善舞出名。这里苏轼借以指他的妾朝云。
【简说】
本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时苏轼在扬州,题旨为送别。
“三年枕上吴中路”,“三年”,点明了苏伯固跟随苏轼的时间,“枕上”表示日夜思念。然后只用“黄犬”等六字带过,即折入对去地——吴中松江的怀念。“莫惊鸳鹭”,取神于虚处把自己对吴中的思恋和爱惜之情,写到了极处。从“若到”四句的嘱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得以归家的羡慕。下片首句写吴中风物之美如辋川,次句称赞苏伯固的诗也萧疏清淡如王维。“作个”数句,奇境别开,因伯固之归,而叹己之不得归。用“曾湿西湖雨”的“小蛮针线”,显出宦游天涯之可哀,而己思归之情,亦倍见殷切。
此词章法奇横,饶有情韵。况周颐云:“‘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逐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观况氏所论,可知苏轼天才吐露,往往馨逸,非后人所可企及。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③。便乞春工④,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⑤,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⑥。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