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雨横(hèng)风狂:雨势头猛,风刮得凶。
⑤乱红:指落花。
【简说】
这首词的着眼点,并不是单纯的景色描绘和外貌的刻画,而是借暮春黄昏、雨骤风狂,透露出楼头思妇的内心苦闷。语言十分流利,语意逐步深入。毛先舒对此有所分析:“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古今词论》引)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善于以形象的语言抒写感情上的各种变化,虽然不出闺情范围,但情韵已较花间词为胜。
朝中措
平山堂①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②。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③?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取年少,尊前看取衰翁④。
【注释】
①词题又作《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维扬,即扬州。原甫是刘敞的字。仲,兄弟排行第二。刘敞是欧阳修的朋友,于嘉祐元年(1056)出守扬州,欧阳修作此词相送。平山堂,据《扬州府志》记载:“平山堂在郡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宋庆历八年,郡守欧阳修建。临堂遥眺,江南诸山皆拱揖槛前,山与堂平,故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欧阳文忠
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
②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③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扬州蜀冈上大明寺平山堂前,欧阳文忠公手植柳一株,谓之‘欧公柳’,公词所谓‘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者。薛嗣昌作守,相对亦种一株,自榜曰‘薛公柳’,人莫不嗤之。嗣昌既去,为人伐之。不度德有如此者。”
④衰翁:欧阳修自称。《采桑子》:“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语笑同。”
【简说】
这首送别词与一矮送别之作不同,它没有客套的送别语言,而是如同和朋友叙谈家常,追忆自己在扬州做太守时的生活,塑造了一个热爱山水、热爱百姓,风流儒雅、豪放豁达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同刘原甫亲密无间的友谊。上阕前二句紧扣题目,先从平山堂写起,“山色有无中”虽是取自王维诗中,但是用在这里浑然天成,突出了晴空下的远山岚气缭绕、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特点。“手种”二句表现了对扬州的深切怀念。下阕“文章”三句所说的文思敏捷的太守,既是对刘原甫的赞颂,也是作者的自况。结尾二句,虽不无及时行乐的思想,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乐观,“衰翁”不让年少的豪情。这首词中“衰翁”的形象同《醉翁亭记》中“醉翁”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词一记,相映成趣,如果对比阅读,饶有风趣。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①,未语春容先惨咽②。人生自是有情。痴③,此恨不关风与月④。离歌且莫翻新阕⑤,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⑥,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释】
①尊前:筵席上。尊:酒杯。
②春容:青春的容貌。
③有情痴:因情感丰富而作出俗人以为是发痴的行为。《世说新语·纰漏》:“任育长……尝行从棺邸下度,流涕悲哀。王丞相问之,曰:‘此是有情痴。’”
④风月:这里是风晨月夜或风花雪月的意思。
⑤翻新阕:另谱新曲。
⑥直须:应当。
【简说】
这首词是作者在离开洛阳的筵席上,面对和他深情相爱的女子抒发的一种对人生的感情的看法,在委婉的抒情中表达了人生的哲理。这一次的分别,也许是永别,可为了安慰对方,要虚拟一个归期,但那女子惨咽的春容,已使他欲说不能了。因此,作者无限感慨地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有悲欢离合,“有情痴”往往为此而忘情,作出一些看上去不合情理的“傻事”,这正是人有丰富的感情所致,和自然界的风花雪月是没有关系的。花香鸟语,该是足以使人赏心悦目的吧,但杜甫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作者在这里朦胧地意识到,从本质上说,人的思想感情并不受外界景物的左右,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以及社会的缺欠,才是感情痛苦的根源。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王国维所说的“沉著之致”,也是指它的哲理性而言的。
采桑子①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②,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③,惊起沙禽掠岸飞④。
【注释】
①《采桑子》共13首,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时所作。词前有作为序言的《西湖念语》,其中说:“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这一组词,前十首专咏西湖,后三首抒写自身感慨。这里所选的是组词的第一首。西湖,指颍州西湖,在颍州西北郊,是颍河(淮河最大支流)会合诸水汇流之处,宋时是著名的风景区,和杭州西湖同样有名。
②逶迤:曲折,绵延不断。
③涟漪:波纹。
④沙禽:沙滩上的水鸟。掠:擦过。
【简说】
这首词写泛舟颍州西湖,描写细致入微,典雅幽美,是山水词的精品,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上阕写荡舟西湖的见闻,逶迤的绿水,铺满长堤的芳草,还有那处处相随的隐隐笙歌,无不洋溢着春的气息,作者的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下阕刻意抒写泛舟的感受。水面像琉璃一样平滑,作者因贪看西湖美景而“不觉船移”,但“微动涟漪”,船毕竟是移了,并且“惊起沙禽掠岸飞”,更突出了湖面的幽静,又表现了“沙鸥翔集”的勃勃生机。古往今来,写泛舟的诗词数不胜数,而像这样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泛舟感受的却极为罕见,因而弥足珍贵。苏舜钦(一首)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其先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景祐元年进士
。历官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庭,议论时政得失。为保守派诬谄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而卒。其诗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但仅存一首。著有《苏学士文集》。
水调歌头
沧浪亭①
潇洒太湖岸,淡泞洞庭山①。鱼龙隐处②,烟雾深锁渺间④。方念陶朱张翰⑤,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⑥。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⑦。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释】
①据《宋史·苏舜钦传》,苏舜钦因为动用了官府卖故纸的钱召妓乐、会宾客,被政敌借机弹劾,“坐自盗除名。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此词即为苏舜钦谪居苏州时所作。
②淡泞:清新明净之意。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
③鱼龙:用张衡《西京赋》“鱼鳞变而为龙”的典故,比喻自己能化成鱼,又能变成龙,有所作为。
④渺:浩渺弥漫。
⑤陶朱:即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后,为逃避勾践迫害,“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在陶经商,大富。(见《史记·货殖列传》)张翰:《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
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⑥汀:水边平地。
⑦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苏子美谪居吴中,欲游丹阳,潘师旦深不欲其来,宣言于人,欲拒之。子美作《水调歌头》有‘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之句,盖谓是也。”依这种说法,此词为潘师旦拒绝其游丹阳而作。但细玩词意,未必如此局限。
【简说】
这是一首颇类《离骚》的政治抒情词。苏舜钦是直言敢谏的忠贞之士,因为屡屡上书议论时弊,而遭保守派忌恨,被弹劾罢官,无可奈何地退居苏州,这对于“大丈夫,当景盛,耻疏闲”,正是年富力强的作者来说,愤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种心情,都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出来。上阕写“鱼龙”是表明自己空有凌云之志而被“深锁”,写对范蠡、张翰的怀念,是表明自己远祸避害的心情。下阕“丈夫志”至“华发改朱颜”是写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年华老去,基调与东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颇为相似,但此词较东坡词为早。结尾二句,是超脱,也是一种无言的抗争,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不服输的倔强精神。蔡挺
蔡挺,字子政。宋神宗熙宁间,以枢密直学士帅平凉(在今甘肃省东部)。偶作《喜迁莺》一词,传至内宫,闻于神宗。不久,以“治军有方”、“功垂边关”,拜枢密副使。
喜迁莺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①,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②,锦带山西年少。谈笑刁斗③,尽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④。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寇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释】
①故垒:边塞的旧营垒。
②橐鞬:橐,袋子;犍,马上盛弓的器具。这里引申为收藏。
③刁斗:军中用具。铜质,有柄。白天用来烧饭,夜间击以巡更。
④平安耗:耗,消息、音信。平安耗,报平安的消息。
【简说】
伴随这首词的是一个很偶然的敌事。据说作者蔡挺以枢密直学士在边关做帅。寒秋清晨,颇有所感,写下此词,交给儿子品评。儿子将其置于袖内时时赏味,不慎失落,被一老卒拾到,交给笔吏辨认。笔吏爱其词,交给一名妓演唱,不久便辗转传入宫中。神宗感其“谁念玉关人老”句,擢拜枢密副史,喜获升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词的上片泛写“霜天秋晓”,边塞的秋景苍凉,边塞的守军们战歌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尽管有“黄云衰草”、“嘶风”、“叫月”这些令人感伤的景物,但“曲悲壮”“塞垣乐”却将边塞渲染得苍凉慷慨。下片抒情议论,“平定耗”、“威怀遐远”“太平也”等句,恰是一简向朝廷请功的奏章。所以说,在偶然之中又蕴含着必然。这“必然”便是全词中屡屡出现的****之话。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累官资政殿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编撰《资治通鉴》。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对王安石新法。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亦能诗词,存词仅三首,语言流畅清丽。
西江月
佳人
宝髻松松挽就①,铅华淡淡妆成②。青烟翠雾罩轻盈③,飞絮游丝无定④。相见争如不见⑤,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明人静。
【注释】
①宝髻: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
②铅华:搽脸之粉。唐张祜《集灵台》(其二):“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诗写虢国夫人“铅华淡淡妆成”朝见唐玄宗。
③轻盈:指佳人。
④游丝:飘动着的蛛丝。
⑤争如:怎如。
【简说】
这首词其实是用不着“今译”的,因为它明白如话。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的佳人形象,道出了在爱情问题上“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这很富哲理性的警句,给人以启迪。它表现了这个以撰修《资治通鉴》和反对新法而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感情极为丰富的一面。
上阕首二句,写佳人宝髻松挽、铅华淡妆,不用盛妆浓抹而风韵天成。“青烟”二句,仍是写佳人,表现了一种隔雾看花的朦胧之美。换头,“相见”二句,意深旨远,堪称名言警句,使人受益。这个佳人大约是和一个年轻美貌的男子邂逅相遇了,双方虽则一见钟情,或互诉爱慕对方的衷肠,或只是脉脉传情,未得机会交谈,而终于无可奈何地分别了,从此天各一方,消息难通,于是发出了“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的慨叹——还不如当初不相见,或者虽是见了面而彼此冷漠无情。从这二句我们可以想象出双方的相思之苦。结尾二句写酒后初醒,月明人静,环境之幽寂,则夜受相思煎熬,不言而自明。
古往今来,写美女佳人的诗词甚多,但司马光的这首诃不落俗套。它内容健康,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清丽,无疑当属上乘之作。王安石(四首)
王安石(1021~10**)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宋神宗时任宰相并实行变法。晚年退居金陵。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主张内容应为政治服务,因此反对宋初一味追求诗歌形式的“西昆体”的作品,并写下不少反映现实的诗歌。他并不以词著名,但《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则历来评价甚高。词集名《临川先生歌曲》。
桂枝香
登临送目①。正故国②晚秋,天气初肃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洒旗斜矗⑥。彩舟云淡,星河⑦鹭起,画图难足⑧。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⑨。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⑩。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释】
①登临送目:登山临水,眺望远近景物。
②故国: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即六朝旧都建业。
③肃:肃杀。这句是说气候开始高爽肃杀。
④澄江似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白绸。这句说千里长江好象一条白色的绸带。
⑤簇(cù促):聚集,引申为簇聚之物(如山峰)。
⑥斜矗(chù触):斜竖着。
⑦星河:银河。这里借指长江。两句(一首)写作者登高眺望长江,只见远处的彩舟如被轻云缭绕,江上的白鹭飞向青天。
⑧这句是说金陵的晚秋景色是难以用图画充分表现出来。
⑨门外楼头:唐杜牧《台城曲》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台城在今南京)是说隋将韩擒虎已攻到宫门外,而陈后主(叔宝)还和妃子张丽华等在楼头作乐。这两句是写六朝国破家亡,悲恨不断。
⑩谩嗟荣辱:徒然感叹历朝的盛(荣)衰(辱)。
六朝旧事:窦巩有《南游感兴》诗:“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此两句用其意。
商女:酒楼茶坊的歌女。**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的艳曲《玉树**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花,花开不复久。’”后人把此曲看成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诗就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三句用杜牧诗意表达出作者的兴亡之感。“唱”,原作“歌”。
【简说】
本词先写金陵晚秋,用“画图难足”四字概括出澄江翠峰、归帆去棹等等景物,把“登临送目”的内容发挥无遗。下片写旧朝往事,则主要是不满与谴责,较之一般的怀古诗词,立意较高较新。
据说当时寄调《桂枝香》作金陵怀古词的有三十多家,而以王安石这首为“绝唱”。苏轼对本词亦颇为赞赏,并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杨湜《古今词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