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3854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踏莎行

春色将阑①,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②。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③。倚楼无语欲销魂④,长空黯淡连芳草⑤。

【注释】

①阑:残,晚,尽。

②屏山:指屏风。

③菱花:指铜镜。古时铜镜之背常铸菱形图案。

④销魂:这里形容心情悲痛愁苦,好比魂将离体。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⑤这句写离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简说】

这首词写闺情,是伤时惜别之作,情致缠绵,耐人咀嚼。上阕写春尽花落,“莺声渐老”,画堂人静,细雨蒙蒙,残香袅袅,此情此景,一般人都会觉得空寂无聊,更何况深闺中的女子!她孤独无聊的郁郁情怀,决难排遣。过片,揭出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密约沉沉,离情杳杳。”因为密约难践,离恨愈深。“女为说(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心上人远在天涯,因此闺中人慵照镜,弃铅华,倚楼远望,只见芳草连天,灰云蔽空。她本想排遣苦闷,却更觉心情郁结,无语销魂。全词虽没有反映更多的社会内容,但也表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悲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阳关引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①。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②。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注释】

①渭水:黄河支流,经长安北入黄河。

②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这里的“阳关”指《阳关曲》。彻:完结。

【简说】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七绝被称为送别诗的绝唱,流传开来之后,又被谱成乐曲,广为传唱,因此又被称为《阳关曲》或《渭城曲》。为了表达送别的深情厚谊,诗的后两句往往被人们重复几次,因此又有了《阳关三叠》之称。寇准的这首《阳关引》就是把王维这首《阳关曲》自然巧妙地融化运用,来表现惜别之情。词虽然仍以渭水为背景,但送行的地点却不必在渭城(唐宋疆域不同,渭城在北宋差不多成了边城),而是表达一种普遍的送别之情。全词七十八个字,在篇幅上较王诗(二十八个字)多出了近两倍,因此,寇词比王诗多了一些具体的描写。而“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则是直抒胸臆,写出了人生的别离之苦,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容易打动人,使送行和被送双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当然,从影响来说,寇词不如王诗,因为它毕竟属于仿作之列。但它仍然有独到的地方。如果我们说,“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启发了苏东坡,使他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该不是臆断吧!林逋(一首)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长期隐居在西湖的孤山。死后谥“和靖先生”。他是有名的诗人。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欲黄昏”(《山园小梅》),咏梅得其神态风致。有《和靖集》。

相思令

吴山①青。越山②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③有离情。君泪盈④。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⑤。江边潮已平⑥。

【注释】

①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的山。这里古代属吴国。

②越山:泛指钱塘江以南,绍兴市以北的山。这小古代属越国。

③争忍:怎么忍心。

④羽盈:两眼含泪、盈盈欲滴。

⑤这句说要把罗带打个同心结而未成功(暗喻婚事不成)。

⑥潮已平:潮水已涨到与岸相齐,表示船将开行。

【简说】

这首小词寄离情别意于山容水态之中,颇具民谣风味。先写来时满怀喜悦,两岸青山亦象在相对迎客。那知匆匆相见,好事难谐,潮来船开,只好垂泪道别。范仲淹(三首)

范仲淹(

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真宗时进士。仁宗时曾与韩琦同拒西夏。在参知政事(副宰相)任上提出过改革政治的措施。死后谥文正。他能以边塞风光入词,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有《范文正公全集》。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①。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黯乡魂,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④。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这句描写斜阳照山、秋波连天。

②这两句是说夕阳照不到远在山那边的(无情的)芳草。

③黯(àn暗):形容心情的忧郁。旅思(sì四),指客中的情思。这两句说浓重的乡思使美景为之黯然失色。往事的追忆引起了羁旅的愁怀。

④以上两句说,每天晚上只有回乡的好梦才能使自己睡得安稳。

【简说】

碧云、黄叶、翠烟,是运用色泽来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借以加深印象。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这里秋景的动人适足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

有人认为这首诗主要是“丽语”、“柔情”,但也有人提出其中有寄托,如张惠言就说:“此去国之情”。黄蓼园更提出以芳草喻小人的说法,则未免牵强。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四面边声连角起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羌管悠悠霜满地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⑥。

【注释】

①塞(sài赛)下:指边地的关口。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衡阳雁:指南归之雁。湖南衡阳县南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名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飞,遇春就北回。柳宗元《春日过衡州》诗亦说:“正见峰头回雁时。”两句说边地孤城秋天的景色与江南不同,只见雁儿不停地向衡阳那个方向飞去。

②边声:边地的角声、马鸣声等等。角:古时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本细末大。见《宋书·乐志》。古代军中以吹角来表示昏晓。这句说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③嶂: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长烟:这里指暮霭。两句说这个孤城处在重达的山峰环抱之中,当夕阳西下、暮霭四至时,城门就关上了。

④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境内的杭爱山。东汉车骑将军窦宪等追击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见《后汉书·窦融传》。未勒,没有(战胜敌人)刻石纪功。两句说举起洒杯,想到离家万里,至今功名未就,不能早作归计。

⑤羌管:羌笛。“羌”是西北少数民族。悠悠,形容笛声悠扬。

⑥两句说身在孤城,夜里不能入睡,所想的是:为了守边而长期离家,致使将**白,征夫泪下。

【简说】

这是作者防守边地的生活经历的概括。先写雁去秋来的边地风光,是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千山重迭,孤城深闭,笔调极其雄放。接着自恨功业末成,发出怀乡的叹息,并以低沉的调子作结。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指出,欧阳修称这首词是“穷塞主之词”。还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②。真珠帘卷玉楼空③,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④。愁肠已断无由⑤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⑥,谙⑦尽孤眠滋味。都来⑧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这句是说黄叶纷纷飘到有落花的台阶上面。

②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

③真珠帘、玉楼:形容楼阁的华美。真珠,即珍珠。全句是说帘卷楼空,人去无踪。

④练:素色的绸。三句是说月光皎洁,年年今夜都是这样,但两人却一直是相隔千里,不得会面。

⑤无由:无从。

⑥敧(yǐ以):通“倚”,倾斜的样子。全句说灯油将尽,灯光忽明忽暗,人斜靠在枕上,不能入睡。

⑦谙(ān安):熟悉。

⑧都来:即算来。王闿运说:“‘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处宜平,故用‘都’字。”(《湘绮楼词选》)

【简说】

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能情景两到。上片主要写景,而情也寓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柳永(十四)

柳永(980~1503),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县名)人。父亲柳宜,从南唐入宋做官。柳永少年时代在汴京,与“狂朋怪侣”过着“暮宴朝欢”的日子。他又“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能改斋漫录》)他在考试落第后曾写了一首《鹤冲天》词,词中坦率地道出由于落第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因此被仁宗斥落,由是失意潦倒。直到景祐元年(1034)才登进士第。此后曾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县)推官(府属官吏),还做过定海(今浙江县名)晓峰盐场盐官,所作《鬻海歌》一诗,极写滨海盐民生活的困苦,并揭露了官僚地主和奸商对盐民的残酷剥削。他官位终于屯田员外郎(工部屯田司的助理官吏),世称“柳屯田”,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柳永有词集名《乐章集》,收词二百多首。其中十之七八是慢词,这些慢词很多是应教坊乐工之请而作,也即是为了配乐传唱,所配的是“因旧曲,创新声”(《宋史·乐志》)的“新腔”。这些新腔从音乐上看,有抑扬顿挫,曼声多腔的特点;从歌辞来看,能做到构思完密、层次井然而又铺叙委婉,能将叙事、写景、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也就是写作慢词的具体要求。慢词在柳永手里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柳永词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抒写自身羁旅行役以及离愁别恨,二是描写祖国山川形胜、都

市风光。也还有一些庸俗无聊**低级的作品。由于他生活在都市里巷之中,又极注意从民间词吸收营养,因此所作词有的与敦煌《云谣集》十分接近,有的还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在语言方面注意较多地使用明白自然的通俗语言。

柳永词在当时影响极大,“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这主要是指教坊歌伎到处传唱的情形而言,而学士文人仍对之采取排斥的态度。事实上,由于柳永善于向民间词学习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因而在文人词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内容、词体扩大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柳词都曾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直至辛弃疾、吴文英等词人起着很大的影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