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一贯钱买得半石稻谷,明日就得两贯才买得上。
有门路的粮商往未受灾的府县囤买粮食运回去贩,惹得这些府县粮价也跟着涨了不少。
去年秋收的时候祁北南便劝了萧护不卖粮食,家里头囤得不少粮,便是再一年不买米也是够吃了。
外在今年秋收又收了十五石稻谷,十石芦粟,另还有佃户上缴的五石稻谷。
拢共又添了三十石粮食。
但自个儿种的二十五石粮食,还得上缴三成出去。
寻常人家需得缴纳四成,他们家今年姑且还减免了一成。
如此一来,家里有二十二石多些的粮食。
想着今年粮价高,家里又够吃,便商量着把那些积年的老稻卖了,余下新稻自吃用。
凑了凑,预备卖出三十石粮食。
粮食拉去县城,还没进城去,城门口便团等了些跑闲的伙计。
瞅见运来的是粮食,立便迎了上去,争抢着收购,这些都是外县来的粮商。
“甚么价?”
田恳见着围上来的伙计,勒停了牛车,问了一嘴。
“稻谷一贯四百钱,芦粟九百钱,兄弟,你瞧着如何?”
田恳闻言重新就要甩缰绳赶牛,那伙计见状慌忙拦人:“有话好说啊。”
“你不诚心买,俺进城里卖去。”
田恳道:“俺村子离县城又不多远,隔三差五的就能来县里,县头甚么东西甚么价心头门儿清。早几日城里的粮食就卖到一贯五百钱了,你生生压俺一百个钱一石,也忒黑心了些。”
伙计连忙赔笑道:“兄弟莫生气,城里是有这价不假,可收的量少。我们老爷多少都吃得下,价这才比别处贱些。”
田恳道:“百钱可不是小数目,俺去城里多费些事,便是多跑上几家粮铺儿,也不急一时全卖了少拿钱。”
“小兄弟要卖多少粮?”
田恳拍了拍板车上扎得牢实的麻袋,道:“这一板车二十石稻谷,家里还有十石芦粟要贩咧。”
伙计一听不少,与他小声道:“便依你的价,卖与我,省得你进城四处叫卖,也省下我采买好些个农户的粮食才够这般多。”
“家里的十石芦粟也包了。咱老爷手头宽,一并就能将银子结给你。”
田恳见状,道:“早这般说不完事了嘛。”
十月初,秋收渐尽。
天气可算是凉爽了下来。
这日,家里来赁地的佃户也将这一年余下的账给结清了。
吃了晌午饭。
萧元宝捧着把算盘,磨了墨,拆了纸,坐在堂屋的大桌子前算着秋账。
粮食今年卖得了四十五贯钱,赁出去的旱地有五贯钱的租金,合计便是五十贯钱。
另外还得缴纳赋税钱,产粮虽是缴纳了,但那些不曾种植粮食的旱地,还有户籍人口等税用。
五亩旱地缴纳税钱七贯钱,户籍人口税用一贯八百钱。
也便是说今年秋收能进账四十一贯两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