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中途忘记了正事,但真的是想让刘肥和韩信帮萧何减轻负担,顺便召回了领着骑兵去前方打探消息的李由。
李由为将的本事还行,但刘邦军中能当好将领的人太多。刘邦想了想,还是让李由也来帮萧何,更能发挥李由的本事。
反正自己是不可能去看文书的。
今日李由正好回来,刘邦提前在萧何这里待着,本想告诉萧何这个好消息,让萧何别生气了。
谁知道他抢竖子的肉干,抢忘记了。
刘邦忘记了李由,李由没忘记回来。
李由正好换完衣服走来,闻言不屑道:“只是一监门,这么大口气?”
刘盈叼着肉干道:“监门出人才,你不是最清楚吗?你阿父最初也是监门。”
李由:“……”
他想起来了,似乎真的有这回事。父亲当丞相当久了,他都忘记父亲也落魄过。
李由改口:“看来他或许有几分本事。”
刘邦鄙视地看着李由:“你转变太快,就像是我老家村头那棵歪脖子柳树,无论哪边有风,它都能倒。”
对刘邦的侮辱,李由不以为意。
和刘盈斗智斗勇这么长时间,李由已经完全不会为刘邦动怒。
刘邦只是态度差了一点,说话粗俗了一点,无视就好。
李由拱手向刘邦告辞,抬脚离开,去寻萧何。
刘邦只是随口嘴贱,贱完就结束,没想李由有什么回应。李由走后,刘邦对刘盈道:“见吗?”
刘盈咽下肉干:“那人是不是叫郦食其?”
来人回答道:“是。”
刘盈摆了摆手让那人离开,又对刘邦勾手。
刘邦弯腰,把耳朵递上去。
刘盈压低声音道:“你还记得我和你说过,你向儒生帽子里尿尿的事吗?”
刘邦眼睛一亮:“就是他?”
他顿了顿⑸()⒉来⑸笔趣阁小&?说⑸&?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⑸,
站直身体:“你别和我说了,我自己去会会他。”
他理了理衣服,去见郦食其。
刘盈没有继续说郦食其的未来。
阿父很早之前就说过,他不会再向自己打探未来。那么郦食其的未来,阿父肯定也是不会听的。
“郦食其劝齐王献城,阿兄却听信蒯通之言,为了抢功而攻齐;齐王让郦食其去阵前劝汉军退兵,郦食其明明被阿兄出卖,却说干大事者不拘小节,他不会去游说韩信。”刘盈把肉干揣进怀里,双手枕在脑后,慢悠悠迈着八字步离开,“阿兄才华横溢,但德行远不如郦食其啊。”
郦食其在历史中做的都是纵横家外交家的事,但他却是被认可的大儒。
为何?
唯“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一句耳。
那什么同样行纵横术的蒯通给郦食其提鞋,郦食其都要嫌弃蒯通肮脏。
看看蒯通给韩信献的什么计谋?
他的第一计是劝已经准备退兵的韩信攻齐抢功。
这造成两个后果。
第一个后果,齐王和臣属深感被背叛,即使韩信已经攻下齐国,齐国反叛连绵不绝,曹参长时间陷在齐国平叛;
第二个后果,本来属于刘邦直属嫡系的韩信与刘邦有了间隙,发生了“请立齐王”之事。
这第二个后果又带来了蒯通的第二计。
在天下即将一统,蒯通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这样就能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
天下苍生,蒯通肯定是不关心的。
但他这计谋,对韩信又是真的好意吗?
韩信即使与刘邦已经有了间隙,但他的将还是刘邦的老下属,兵卒多发自汉地,粮草也要萧何提供一部分。他若自立,就算短暂会三足鼎立,定是最先被砍掉的那只足。
如果阻拦大一统的步伐不是蒯通的目的,蒯通劝韩信自立的计谋只有项羽得利。
若不是项羽的性格不可能使出这样的计谋,刘盈都怀疑蒯通是项羽的人了。
不过,没道德没理想的“纵横术士”就是这样的搅屎棍吧。损人不利己,天下被自己搅和得越乱,越显得他本事高强。
哈。
刘盈吹起了口哨,期待和蒯通的见面。
蒯通在史书中很有存在感,但他有预感,自己无论再怎么让蒯通破防,蒯通都不会给他贡献经验值。
但无所谓。
我汉圣宗圣皇帝做事,不计较蝇头小利。
刘盈吃饱喝足,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倒头就睡。
路上无聊,他又刷起了副本。
这次他刷的是“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的副本不累。他就是提前享受一下皇帝生活而已。
早知道这个副本如此轻松,刘盈早开刷了。
那么这个副本怎么过呢?刘盈需要每日在数百份建议中,选择最差的一条,然后再想办法把这些最差的政策执行下去。
大明朝的官员不是吃素的。刘盈乱发圣旨,这些头铁的文武官员是能抗旨不遵的。
每个官员头顶都有一个“抗旨不遵”进度条,一旦有一个官员抗旨不遵,这个副本就失败。
其中一个叫于谦的,特别难搞。那进度条敏感得就像是酸碱试纸,一点点动静就能暴涨。
虽然副本刷起来很惬意,但过关实在是太难了,刘盈刷
副本的效率还不如去瓦剌留学。
看看自己见底的经验值,
生活不易,刘盈叹气。
“那明堡宗究竟是如何在朝中多是忠臣良将的前提下,力排众议,御驾亲征,错误全犯?”刘盈皱眉,“想不明白啊。”
随着年岁增长,刘盈脑子越来越清晰。虽然他还是记不得前世自己是怎样的人,但那个无所谓,有知识就够了。
“瓦剌留学”副本讲述的是明英宗年间御驾亲征,全军覆没的事。这一战大半朝中重臣和勋贵被杀、被俘,瓦剌一直打到了京城脚下,大明差点早早变南明。
此战之后,大明的武勋阶层几乎崩坏。说它为大明灭亡埋下了祸根之一,不算太夸张。
大明的祸根太多了,明英宗背一条祸根也没什么。
明英宗之前的皇帝是短命的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所以他朝堂上许多得用的文臣武将是朱棣选好的,本事都很大。宣宗全面战略收缩虽然留下不少祸端,但也确实给大明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
刘盈觉得,给他这样一个班底,他能踏平瓦剌。
汉圣宗圣皇帝第一次感到脑子不够用了。
他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全军覆没还不让群臣死谏?这也太难了吧?
刘盈把自己的总角都搓散了。
此刻,他竟然深深地佩服明英宗了。
作者有话要说
已捉虫。一章半合一。腹积水加重,回医院挂了一瓶蛋白,只加更了半章。明天缓解了我疯狂更新,别担心。
碎碎念:
1、
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
——《汉书》
韩信本来要退兵了,蒯通激将韩信,将军啊,你这么努力才攻占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得到齐国七十多座城。不会吧不会吧?你当了几年大将军,功劳还不如一竖儒?
韩信就上头了,发兵攻打齐国。
后世对此事评价都差不多。以王夫之的话做总结,便是“乃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历下之军,喋血盈野,诸田卒以殄其宗。惨矣哉!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橹也。”
为了将领的功劳,兵卒本可以不死,但死了。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2、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史记》
齐王让郦食其劝说韩信退兵,不然就杀了郦食其。郦食其虽然被韩信卖了,却坚定不移地站在韩信这边。
“公”是“乃公”的意思。郦食其虽然是儒生,但是《史记》认定的狂儒。这话直译是,“你爹我不会为了你说话”
3、
韩信攻齐是在刘邦在修武夺走韩信兵符的事件之后。
韩信在赵地征战时自己募兵,兵卒多为赵人。刘邦夺韩信的兵后,把曹参、灌婴等心腹和自己的主力交给韩信,补给了韩信更多的兵卒。而且那之后,刘邦严格按照韩信的战略意见来执行,还给韩信升了官。
“夺符”这件事,太史公不知道是不懂军略还是不敢多说,但从结论来看,应该是刘邦和韩信达成了私下协议。
所以在蒯通劝韩信自立的时候,韩信手中的兵卒不是他自己募的兵,而是刘邦交给他的主力,那时他的副将是曹参和灌婴。
梳理完这一点后,我满头问号。蒯通真的不是想害韩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