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改革更欢迎。因为往年要考上举人,才可能有官坐。考上进士才能确定有官坐。
科举四年一考,一科只录取一两百人。导致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从年轻考到老死,最后也只是一介寒氏。
但现在不同了,只要成绩优秀,就可以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只看总成绩说话,毕业之后就分配工作,这可比四年一度的科举稳当多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欢迎。
至于老一代的读书人,那就对不起了,跟不上时代,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
而科举制度的逐步废弃,也导致之前的秀才、举人的特权逐步被削弱。
比如秀才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税粮;见官不拜;秀才犯法,如果不是重罪,只由儒学处分了事,在学校除籍之前地方官不得用刑;秀才可以戴方巾、穿绸衫,可以使唤奴婢。
举人相比秀才,待遇还要更高一级。举人可以免除一百五十亩土地的田赋,免除十几户人家的徭役;
举人犯罪,地方官员不能随意逮捕拿问的,需要申报给省学政,由省学政出面,对举人进行教育和处分;举人若屡试不第,朝廷会给安排个小官,每月能够领一份薪饷。
等教育体系改革完毕,科举制度作废之后,秀才、举人的特权自然也就没有了。尽管那些秀才、举人都很不服气,但是面对朝廷却也是无法可想。
原因很简单,清朝三百余年统治下,秀才才只有四十多万人。也即是说,乾隆朝的秀才最多也不过十万,举人和进士的数量就更少了。
这么点人,还不及旗人的数量多。项南当年改革旗务,几百万旗人都没放在眼里,十几万秀才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自古说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一帮读腐了书的人,项南才不会放在眼里。
……
当然,秀才、举人们之所以没闹起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现在赚钱的门路多了。
有能耐,有本事的人,不用科举也能发财。
比如现在贸易发达,各处生意对账房、书办、襄理之类的人才都十分渴求。
若是读书识字,又会外语,又会算账,那保准大把人请,根本不怕没钱赚。
再有本事的,自己开买卖,往欧洲倒腾丝绸、茶叶、瓷器,再从欧洲倒腾皮毛、火腿、香料……一来一回都赚不清。
而中國的老百姓就有这点好处,但凡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的。
那些秀才、举人再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