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五,天下读书人期盼已久的、大汉王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正式开始了。
主考官礼部尚书李怀瑾和吏部尚书张莘延,在考场大堂的主位上就坐。
二十余名同考官也分别在两个主考官的两侧落座。这个时候主考官讲话没有必要。
一万多个人都坐在小房子里面,一万多个小房子,覆盖出去好几里地,没有谁能听到他的讲话。
李怀瑾说:“发卷纸吧!”
掌管试卷的官员们能听着李怀瑾说的话。
于是这些官员们就抱着卷纸,分区、分片的挨个号房去分发试卷。
试卷发下来了,举子们就紧张起来了,来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能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就看一回了!
考试三天为一场,一共是三场、九天。
第一场的试题全部出自《四书》、《五经》。
《四书》释义三道,要求二百字以上。
《五经》释义题四道,要求三百字以上。
这是考校举子们的基本功的,有标准答案。
答案就在朝廷颁发的教材里面。所以,没有上过正式学堂的人,想靠自学成才不太可能。
第二场,论,一道,要求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
这是考察举子们的做官能力的。
第三场,经、史、实务策论,五道。这是考察举子们对安邦定国的见解的。
三场考试完毕,九天过去了。
李怀瑾,终于松了一口气。
其他的官员们提着的心也都放下了。
朝廷为了这次科举考试,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整个北京城里面的文官,几乎都投入到这场考试中来了。
真要是出了什么事儿,他们这些人真的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卷子都收上来了,贡院的大门就打开了,一万多名举人像一万多条鱼一样,游出了龙门。
年老的、年少的,跑的快的、走的慢的,还有拄着棍儿的,到最后面还有的人是被抬着出来的。
已经在贡院门外等候了九天的家人们都焦急的很。
家里来应试的举人,是青壮年的倒还好些。
家里来的是体弱的、年老的,就担心的很。
每次科举考试,嘎在考场里面的人不是没有。
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兵们把人群疏散开,那些家人们就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