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不过两组人马倒是都谦让地不愿争取名次与命名权,反而改用对方的命名称呼这个新粒子。
于是这个粒子至今仍被称为「J/ψ介子」,是唯一拥有两个字母的粒子,丁肇中与里克特也于1976年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另外既然提到了介子,这里再说个很好玩的笑话:
你百度搜索【介子是不是基本粒子】这个问题的话,会发现答案居然是【是】。
更好笑的是你点进答案,赫然可以看到一句话挂在最前边:
【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与之呼应的反夸克组成,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力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这种复合粒子】——最后这个四个字不觉得刺眼吗.....
这年头某个浏览器真的是越来越离谱了,又流氓又反智,简直和视觉华夏有的一拼。
视线再回归现实。
当然了。
丁肇中发现的J粒子对撞能级是3.1GeV,远远超过了现在这台串列式静电加速器的量级。
因此现在朱洪元他们肯定没法找到具体的粒子,只能发现现象。
但是别忘了.....
朱洪元他们此时已经有了层子模型的雏形了。
虽然没有见到实际的J粒子,但他必然会将自己想象的微粒与层子模型....也就是夸克联系在一起。
换而言之。
这个现象可以成为层子模型的有力支撑!
这可比J粒子啥的重要的多了,毕竟J粒子只是一种次原子类型的介子而已,连基本粒子都算不上。
而层子模型影响的,可是整个基本微粒框架!
一张床和一块地基谁重要,傻子都分得出来。
而就在徐云思索之际。
一旁的赵忠尧也开口了,只见他略带思索的摸了摸下巴,对朱洪元问道:
“洪元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强子之下,还有一种更小的粒子存在?”
朱洪元沉吟片刻,没有把话说的太绝对:
“怎么说呢.....比强子小肯定是没跑的——毕竟它是从质子内部被撞出来的,质子也是一种强子嘛。”
“但它比普通强子具体小多少就不得而知了,目前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的状态一定非常不稳定。”
“要么它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独立存在,要么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会进行衰变——哪怕在微粒层面也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