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朱元璋年岁愈长,心机似海更深沉。
仅凭片语只言,便教满朝文武大臣如坠五里雾中,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赵行预感,即将来临的朝会上,必有诸多官员错以为风波已平,于是紧跟朱元璋之步伐,对朱棣吹毛求疵。
或许更有些懵懂之辈,会在皇宫大殿上鲁莽地向朱棣发难,无知之举无异于火中取栗。
谣言四起,三人成虎,纵是陛下闻之,也会头疼不已。
昔年,儒家士子尚没受限时,他们借儒家言论为利器掀起的风暴,至今仍令人心悸。
别看他们外表文弱书生,举止温文尔雅,一旦认真起来,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死物也能说成活物。
儒臣之威力,朱棣没曾领教,他心理防线恐难以承受。
帝王之位,非任意妄为之所能及,国之大事,若文武群臣方声反对,君王一意孤行,将寸步难行。
唯有朱元璋这般心狠手辣,动辄株连九族,方能震慑朝野群臣。
朱标则无需忌惮儒臣之攻讦,因朝中儒臣大半皆与其站队。
朱棣则迥然不同,身为监国藩王,名不正言不顺,非大明正统继承者。
而朝中最善搅局者,恰为朱标之势力。
他们视朱棣监国为威胁,故必欲除之而后快,使朱棣监国之路荆棘满布。
无论朱棣指令温和与否,他们或阳奉阴违,或公然抵制。
此情此景,实乃朱元璋精心布局,欲引不宁之儒臣出洞,一网打尽,最终独揽渔翁之利。
而朱棣尚不自知,已成为朱元璋算计中的靶心。
赵行细细筹谋,虽承诺助朱棣,却不便事事插手。
一则不可令朝臣疑心他与朱棣联手颠覆江山;二则朱元璋推朱棣前台,旨在诱捕那些按兵不动的儒臣。
故赵行需谨慎行事,有时甚至需与朱元璋默契配合,为儒臣铺设自投罗网之局。
“这老朱,心机深沉至极,为达目的,连亲子也不放过。”
赵行自语,嘴角勾勒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依赵行对朱棣的了解。
尽管他每次相见恭敬有加,对朱元璋更是敬畏,实则骨子里傲气凛然,行事果决,厌烦他人对其决策指手画脚。
朱棣崇尚武力,乐在沙场争锋,喜真枪实弹的较量,凭实力说话。
最为鄙夷的便是阴谋诡计与空谈误国。
在朱元璋重拳打压儒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