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个高参了。
乌大维从张恒那里懂得了许多儒家的道理,并且觉得,自己的部族要强大,只能吸取先进的文化知识,全盘进行汉化,才能在匈奴诸王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次乌大维决定南下,张恒也是出了主意的。
大王蜷缩在东北不毛之地是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大梁土地富庶,人口众多,如果能在那里找一块地方安居,那可比在北寒之地和诸王抢单于之位强太多了。
其实,张恒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在大梁不受待见,这次,要借着乌大维的势力荣归故里。
乌大维率领着自己的部属来到齐鲁大地之后,果然觉得这地方好,呆着舒服。
至于打大同,能尽快打下来最好,打不下来,可以相持,寻找机会再打。
结果大同因为有虎将王元庆镇守,久攻不克。所以乌大维就听了张恒的挖墙脚的建议,把大同周边地区全占了,然后困死大同守军,最次弄个谁也吃不掉谁,让大同守军难受。
之前,匈奴人总是抢一把就走,不是因为匈奴人得少知足,而是根本待不住。
没有群众基础,人地两疏,兵就那么多,呆久了,大梁兵乌央乌央的往这边来,匈奴人再能打,耗也耗没人了。
但这次不同,大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西北,防范陈长生的大凉。
所以张恒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因此,他让乌大维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乌大维也是真听劝,他的匈奴兵到了这边,并不乱枪乱杀,对投降的郡县,只要能按时提供军粮和所需辎重,承认乌大维的统治,也不骚扰。
反倒是因为乌大维要的不多,所降服的各地郡县的百姓负担倒比归大梁的时候少了。
所以百姓的警戒心渐渐降低下来,都说乌大维这个匈奴人和其他匈奴人不一样。
乌大维为了巩固占领区的统治,又笼络了一批汉人的官员和读书人,说自己本来就对汉人文化十分向往,这次来,也是抱着学习态度来的。而且来了短时间内也不走,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
又把各州县投降的屯兵整编到一起,成立汉军营,让他们维持地方治安,关键时和匈奴骑兵一起作战。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乌大维还给自己取了个汉族的名字,叫赵康。也让自己手下的高级将领取汉族人的名字,穿大梁的服饰,学习汉语言。娶汉族女人为妻子。
这下,占领区的大梁人终于放心了。或者说占领区那些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