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人造之山(第3/4 页)

🎁美女直播

断拓展;东部区域走的是市府大院、商业中心两大龙头的现代化城市发展轨道;西部区域则是石化、铝厂、钢铁厂等重工业基地;唯独北部一望无垠的盐碱地寸草不生,是紫寺城最不能见人的荒凉之地。

出了城车队一路往北,足足驶了一个多小时看不到绿色,地面光秃秃泛着白渗渗的光;偶尔有几棵枯树孤零零挺立,没枝没叶就剩个架子;河道浅且乱,在荒野里肆意铺展却不成型。

远远一圈山丘呈扇状围在前面,农业副市。长熊亮介绍道:

“那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修的人造山,旨在预防阻止苏联大规模坦克群入侵……”

人造山并非孤立的、严防死守的土山,属于现代战争防线中的支撑点,山内不但有步兵直射火力,坑道中还有远程炮兵,旁边还有预设阵地。预备发射阵地上的远程火炮对需要火力封锁的交通枢纽、水源地、敌可能的进攻展开地都进行过校射,战斗中可以不经试射直接射击,打一顿之后又隐蔽回人造山内的坑道。

人造山位置往往卡在重要交通线和水源附近,是苏联军队进攻的必经之路,虽然前锋的坦克群、摩托化部队能绕开,但依靠卡车机动的庞大后勤梯队必然要走公路,因此机械化军队选择的进攻路线其实很有限,很难回避针对性修建的人造山。

现代军队的水消耗大,作战人员需要饮用水,各种车需要冷却水,大西北地区本来就缺水,可有限的水源地附近却卡着人造山。别小看这个问题,实际战争中相当致命——1945年8月远东战役,贝加尔方面军快速集群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穿越大兴安岭和内蒙荒漠区,那边尚且不是日军主要设防地区,途中几乎没有实质性抵抗,然而水荒、油荒,后勤梯队跟不上导致整个坦克集团军动辄趴窝,只能保证旅、营规模先遣支队前进。那还是战争末期日军全面崩溃的情况下,如果说面临激烈抵抗问题更大,因此时间轴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旦爆发战争苏军机械化部队的油、水、弹、粮消耗肯定比1945年高,后勤梯队被卡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行动必然受阻。

然而人造山人为改变或者说破坏了自然环境——古代风水学说实质是最相互的人文科学,讲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味强调人定胜天而不管事物客观规律,往往适得其反,遭到“天”的反噬。

人造山也是如此。

平地而起的山丘群形成多个人见人畏的风沙口,狂暴的大风习卷而过,漫天尘土砂石;人造山还破坏了原有的河道和地下河网络,导致水系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