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反派(135)
桐桐每天都能收到密报,密切关注孩子入宋之后的事。
然后她就发现,孩子这次去的路上,怕是很难有太大的收获。她都叮嘱好了,说是路上可以慢一点,看看大宋的民风民情,沿途走一走停一停未尝不可。
可她低估了大宋朝廷对于雍郡的重视。或者说,她没想到,朝廷把这次自己和四爷的意图给想偏了。自家的主旨是放孩子出去见世面长本事去的,但大宋朝廷怕是包括赵祯在内,他们的理解是:送了那么小的世子回来,这是要改善跟朝廷的关系呀。
首先,当然想到的是,雍王夫妇对朝廷很放心。
事实上,这几年几乎没有摩擦。两边交界的事务,往往是商量着办的。就像是地震频发,百姓往雍郡跑,那雍郡就抚恤。过后百姓要回那边,雍郡从不阻拦。事实上,地震之后百姓九成会往雍郡去,只要过了边界线,那边就有安置的地方。
毡棚毡毯搭建的帐篷,这在地动的时候比房屋安全。
相比而言,雍郡的抚恤不是最好的,也不能像是朝廷那样,给富家损毁的抚恤多少银钱,给普通百姓分几百个钱那种的,但就灾后的情况而言,雍郡给的却是最实用的。当时没叫受灾的人风吹雨淋,没叫冷着冻着,去了就有一碗粟米粥喝,人活下来了。这就是好的!
事后呢,当地的官府也派人来雍郡,一是看民户能不能重新回去,二是看雍郡付出了这么多该给雍郡补偿多少。
要知道,一个地方的人口决定了这个地方的政绩。如果一个县令能叫山上没户籍的野民下山,哪怕几十人,十几户,这奏报上去都是功劳;但假如一个县的民户减少了,那一定是你没治理好。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才跑的嘛。所以,考评上就会给你一个中或是差,影响升迁。
所以,把人要回去这很重要。
他们以为雍郡不那么容易说话,结果四爷见了他们。听了他们对灾民回去之后的安排,什么都没有要,只不许强迫百姓之外,其他的一盖没提。
只要有办法,谁也不会真的抛家舍业。故土难离,那不是说说而已的。
于是,真就是很容易事就办成了。
当地不敢瞒着,直接就上报上去了。那朝廷有什么可说的!雍郡跟朝廷没分的那么清楚,百姓来去自由,这就是态度呀。
而今,这么小的世子一个人回京,是看望太后去的,是替父母给太后侍疾的。这给朝廷和雍郡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契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