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我等你的好消息。”谢海涛接过饭盒,看着他迎着秋日暖暖的阳光,推开篱笆做的门,走了出去。
他就这样一直看着韩东的背影消失在院子里,心里有了些许欣慰,他四十多岁了,已经失去了奋斗和崛起的欲望,就想着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把儿女养大,过一个安稳和不操心的后半生。
前半生他颠沛流离,从上海来到寒风呼啸的北国当技术员,响应国家号召,把青春和户口安放在这里。
从厂子一无所有,居住在农民家里,冬天四处漏风,夏天到处蚊子,妻子和孩子跟着遭罪,到后来厂里发展起来,盖了家属房,有了医院,学校,这一切,他是经历者也是见证者,看着厂子辉煌过,又看到了厂子的衰落。
想起自己前半生的拼搏,一点一点的在颓败,谢海涛的心情时常是忧郁的,直到韩东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不同的是那个时候他为家国奋斗,而这个年轻人是为了实现自我奋斗,说回来,其实是同一种奋斗。为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后来也是要为家国作出贡献的。
这个年轻人有奋斗的信念,有追求自我发展的想法,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他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他懂得现在人们需要什么,更对南方那些如何做生意发家致富的信息了如指掌,好像他在哪里生活过一般。
不知不觉间,谢海涛就被韩东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年轻奋斗的理想所折服,他希望韩东成功,更希望自己能够跟在这个年轻人后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将来,厂子不行了,也是一个能突破的路子。他的内心暗暗的对韩东有了希望的寄托。
韩东从厂子家属区出来,来到厂子的办公楼下,随便骑了一辆自行车就去了县城里。厂区办公楼下的自行车都是全天候办公人的,他们一般晚上才走,财务,综合办这些编制内的人,也是要天天来报道的。
在自己的厂子里大多数人很少会锁车,这已经是习惯了。韩东知道,那个被他骑了车如果他赶不回来,肯定要骂他,不过,最后,也只是一个很好玩的玩笑,在厂子里,谁也不会把这件事当做事的,只是会哈哈大笑。他还车的时候,在停放在原处就可以了。
韩东一路猛蹬着自行车,周边是茂盛高大的杨树林一一闪过,想着这个时候总厂的人在干什么?有没有人到处找他?厂子里所有人都知道,他带领大家发动了一次集体上访,然后忽然神秘的消失了。
这个雷肯定是刘文全给他扛了。
想到这里,不由得对刘总心怀感念。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没有那么多的宫斗心计。
本质上,大家都是和平相处,除非是触及到了对方的利益,然后有人开始算计你。
总的说来,社会还是公平的,还是让人感到温暖的。
总结这段时间的经历,韩东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也没什么好。
在这个社会上做事,也许就该如此吧。
不过,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人来说,进步是很大的。
他也彻底地和学校做了诀别。
以前不论是做事情的方式还是思考问题,他都觉得和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经历有一定的联系,还经常思念母校的点点滴滴,觉得自己还想当一个学生,现在,已经彻底的和学校思维脱钩了,可以用社会人的思维来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