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凤凰 清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2 / 2)

权力巅峰的女人 蒋胜男 6419 字 11个月前
🎁美女直播

但是光绪六年,慈安死了。慈安的身体一向很好,反而是慈禧一向体弱多病,尤其在光绪五年至六年,慈禧病重,数番召天下名医诊治,四月份宫中传出消息,说是太后去世,大家都以为是慈禧,谁知道慈禧从帘后出来,去世的竟是慈安。

也因为这么戏剧性的一刻,慈安之死,很多野史都认为是被慈禧毒死的。然而宫中势强者毒死势弱者很多,却很少有在位执政的人被毒死。宫中膳食自有一套流程,慈安又不是无能之辈,恰恰相反,她是很懂得在宫廷生存之道、很有心计的人,慈禧要毒死失势的阿鲁特氏之类容易,要毒死慈安却没这么简单。

那为何病重的是慈禧,死的却是慈安呢?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经常病歪歪上医院的人有些还能活得很长,许多生龙活虎的人却因为忽视健康,有可能猝然死去。当时慈禧病重,足有半年是慈安独自垂帘执政,对于平时不理政务的慈安来说,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一类的病症,在过于疲劳、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导致猝死的。但是也不排除慈禧的手段和心计,在点心里下毒药那是老百姓想当然,但是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婆婆想杀儿媳灭口,就每天让她喝参汤,因为人参是大补之物,如果体质不对虚不受补,就会越补越虚,到最后吐血而死。据说袁世凯之死,是因为他晚年喜欢吃大量的人参鹿茸,人参鹿茸是大发之物,以致脑溢血、高血压纷纷而来。另外据说咸丰也是吃鹿茸吃死的。慈禧知识面广,涉猎极多,爱看杂书杂戏,这方面知识恐怕要比拘谨守旧的慈安来得多,保不齐她有可能非常殷勤地劝说慈安得天天吃人参鹿茸保养身体之类的话。

总之,不管慈安怎么死的,她的死让慈禧顿时少了头上的一个紧箍咒,照大太监李莲英的话来说:“从此以后是老佛爷说了算啦!”她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唯我独尊时代。

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应该说一开始是很不错的。吸取了对同治教育的失败经验,也没有慈安扯后腿的制掣,慈禧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光绪。慈禧没有放松对光绪的教育,但也很注意培养感情,她为光绪挑最好的老师,为了光绪怕生还让光绪的生父醇亲王陪读,多年后她指责光绪忘恩负义时,还无不动情地回忆当年光绪初入宫时怕打雷而躲到她怀里的情景。

母子的关系在最初阶段比较融洽,光绪对慈禧的称呼也比较奇怪,他叫她“亲爸爸”,这是满族人的习惯,对女性长辈以男性的方式来称呼,比如称姑妈为“姑爸爸”,姨妈为“姨爸爸”,慈禧有意抛开官面上的称呼,而更愿意拉近血缘关系,在血缘上光绪应该称她“姨爸爸”,而她愿意更亲近一层,让光绪叫她“亲爸爸”,因为她说:“我妹妹的儿子跟我的亲生儿子一样。”据谨妃的侄子回忆自己进宫见瑾妃时,也是称瑾妃为“亲爸爸”或者“姑爸爸”,看来这倒不是慈禧的独门称呼。

光绪十六岁时大婚,一后二妃都是慈禧亲选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她的亲侄女,另外两个是侍郎长叙的女儿他他拉氏姐妹花,姐姐被封为瑾嫔,妹妹被封为珍嫔。

隆裕皇后的父亲桂祥是出名的大烟鬼,母亲是个出名的悍妇,据说隆裕的一个妹妹嫁给孚郡王之子载澍,夫妻不和,那位二小姐回娘家一告状,桂太太立刻去请了慈禧的旨意,竟然要处死女婿,好不容易诸王求情,杖责一百,桂太太竟然亲自监督,务必要将女婿打得筋断骨折才肯罢休。这样的家教,再加上自恃以太后为靠山,隆裕的为人愚且骄横,爱惹事又不能收拾,自然不称光绪的心意,甚至后来两人交恶,有过隆裕站在光绪房中不走,被光绪亲手揪着头发扔出门去的事情。

帝后不和,慈禧一开始并不想插手,当年她插手同治内闱,逼得母子失和,同治早亡。如今她不想再犯这种错误,反正光绪已经按照她的意思选了叶赫那拉家的女子为皇后,那么她也不想硬逼光绪感情上也得喜欢她的这个侄女。侄女是用来促进她和光绪的母子感情的,若为侄女而伤了母子之情,在政治上岂不是得不偿失。她尽管也劝光绪多亲近皇后,但这也是站在自己娘家立场考虑。当然这时候,光绪还是很肯买她面子的,只是这种事儿,勉强个几次是可以的,勉强不了一辈子。

珍嫔姐妹也是慈禧亲手挑选的,珍嫔年轻美丽,活泼好学,很像她年轻的时候。慈禧刚开始很喜欢她,还亲自派人教习书画,教她如何讨好皇帝。珍嫔不负所望,很快得到光绪的宠爱,慈禧还特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她去颐和园避暑,还特地带走皇后和瑾嫔,让珍嫔和光绪留下独处。慈禧六十大寿,又将珍嫔晋封为珍妃。

慈禧的用意,是借珍妃的美貌,拉近她和光绪的关系,以用来进一步加强对光绪的控制。只可惜孩子们都要长大,而且长大了以后,都要自己飞翔。

光绪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事事都不操纵在他自己的手中,事事要听从太后训政,慈禧表面上还政,事实上重要政务一点也不撒手。而这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蚕食,中日爆发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失去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控制权,主政的慈禧成为矛头所向——在此之前,她把海军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了。

国家不顺的时候,人们就有想换领导人的愿望,但慈禧权柄握得紧,于是人们把眼光投向光绪。而国事不顺,光绪也深感屈辱,军国大事都由慈禧独断,结果成了这个样子,但名义上的一国之主却是光绪。光绪不由得有“若是我做主肯定会怎么怎么地”的想法,而且他才是皇帝,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

心爱的女人珍妃也支持他,珍妃嫁给光绪这些年,虽然说受宠,却不免受隆裕的气。虽然说她是慈禧选进来的,可是光绪却是她的丈夫,她的感情也更偏向光绪,甚至于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光绪能够自己做主,他一定会封她为皇后。

人都有私心,隆裕毕竟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天天在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慈禧虽然一开始比较偏向珍妃,但这种偏向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上的,感情上她当然更偏向隆裕,时间长了,她也开始不喜欢珍妃了。何况光绪一天天长大,在处理政务上开始渐渐不完全顺她的意,这种时候,慈禧当然觉得是珍妃没有尽到笼络的职能——我给你机会了你没有做好我交待的任务,于是经常把珍妃叫进来骂一顿。

光绪开始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借甲午海战的失利贬了李鸿章,用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取代,进了军机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做了江南副主考,她的哥哥志锐做了礼部侍郎。一批新贵被提拔,在朝中形成帝党,和慈禧的后党开始分权夺位。

慈禧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光绪,现在是谁说了算。因为珍妃穿了一件珍珠衫,被慈禧借故打了一顿板子,说:“我都没有穿过这么贵重的衣服。”再降罪珍妃,将珍妃姐妹都降为贵人,并对帝党中人大加贬斥。

光绪慈禧过招第一回合,光绪败落,慈禧打一巴掌给颗糖,第二年又将珍妃姐妹恢复妃位,和光绪讲和。

慈禧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和善,但在光绪和珍妃眼里却不一样,这事儿只能让他们看清了:老太太不下岗,他们虽然名为帝妃,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

这时候南海康有为出现了。对于中国面临的一切,许多人都在思考,尤其是读书人。国事不振,慈禧自然有责任,但又不完全是她的责任。清末就有人说:“都说老太太不行,可若是换个人,还不及老太太撑得住。”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洋枪洋炮到处都是,封建帝制都如摧枯拉朽,纷纷崩塌,谁也逃不掉。要改变这一命运,封建帝制不灭,只怕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中立派,拿英国、日本君主立宪作例子,却不想英国皇室的权力经过大革命早已无多,日本天皇不掌权柄由幕府统治已经几百年了,但中国的帝制却是仍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正常情况下,谁会把自己手里的权力让出来。

康有为认为中国应该学西方,学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想的人有一批,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寄希望于统治者,但慈禧手底下臣子太多,一个举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康有为转投光绪,光绪正需要人手,更需要有一股能够从慈禧手中夺权的力量。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连发了二百多道谕旨,企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改头换面。治大国若烹小鲜,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过度激进的改变,只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光绪的变法,导致大量新党人员的上台,得罪了掌握国家中枢力量的既得利益层,令得不满变法之苦的官员们转而围拢慈禧。

慈禧刚开始是同意光绪变法的,国家政体是得改变,她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她喜欢由光绪出面,办好了她来摘果子,办坏了她来收拾残局兼收权。但她没有想到光绪的行动如此激进,立刻敏感地觉察到这不是什么政治改革,而是政治夺权,她立刻做出反应,开始要收回权力,动手收拾新党。

急切之间,新党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发动兵变,囚禁慈禧。袁世凯是个老奸,一衡量新党胜算太小,立马转而向荣禄告密。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慈禧下旨,以光绪重病为由,由自己再次“训政”。她以“养病”为由,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之中,砍断桥梁,不与外界通消息,珍妃则以“卖官”为罪名,被打入冷宫,囚于北三所。并选中端亲王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拿他来替换光绪。

都说慈禧是“守旧派”、“投降派”,但事实上,慈禧不但不守旧,思想还非常新,世界上出现的新玩意新变化,她全都有兴趣,还派张之洞办招商局,派李鸿章办洋务,派王公子弟到欧洲留学,办海军,兴女学,都是出自她的主意。她也不主降,正相反,她还是非常主战的,咸丰逃难到热河,她不同意,还请求力战到底,她拨提左宗棠等人进行对法作战等。

她一直很谨慎,不敢轻易开战,就算有战事,她也是息事宁人,草草收场。她办海军搞洋务,也希望积蓄和洋人一战的力量。

然而她也容易被多年来唯我独尊的感觉冲昏头,被一帆风顺的权力之路冲昏头,她一直都以为只要她想干,没有什么事干不成,一切都可以在她的计划之中。她听说光绪变法得到了洋人的支持,她听说洋人收留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因为洋人反对废光绪——慈禧已经打算在次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让光绪禅位,改由溥儁登基为帝,连年号也要改为“保庆”。

列强不同意换皇帝,慈禧打从咸丰开始数十年以来积蓄的怒气一发不可收拾,端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早做皇帝,建议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慈禧下令封义和团为“义民”,攻打各国使馆。

八国联军正愁没借口,各国战船立刻开进来,由天津入口,直逼近北京城。慈禧打翻马蜂窝,不可收拾,只得仓皇改装,带着光绪出逃。

临走前,她处死了珍妃。据说是因为她发现了珍妃写给光绪的密信,让光绪不要出逃;也有一种说法是慈禧临走前要带上珍妃,而珍妃则说皇上不能走,请让皇上留下来收拾残局。慈禧一闻就知道其中的味儿,唐朝“安史之乱”,李隆基仓皇出逃,太子李亨说让儿子留下收拾残局吧。结果残局收拾完了,也没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李亨当了皇帝,李隆基被囚至死。怒不可遏的慈禧立刻下令,将珍妃扔到井中处死,这才放心出逃。

从珍妃种种所为来看,应该说珍妃颇有政治才能和手段,如果不是遇见了慈禧,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当国的后妃,只可惜,她遇上的是已经手握大权的慈禧,这就注定她只能以悲剧收场。

庚子事变,慈禧出逃,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她也有坐牛车,吃窝头,喝凉水的时候,尽管只是短短十几天,也够她受的了。

她是苦涩的,当年咸丰出逃热河,她不以为然,直到今天她自己出逃得比咸丰还狼狈,她这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不是一个女人的心计手段算计,能够解决得了的,人家亮出了武力,她就得落荒而逃。这一次的出逃,将她的自信心彻底打碎,让她患上了“畏洋病”,让她彻底明白,这个世界不由她说了算,她极度强悍的人生,从此急速走向下坡路,彻底堕向深渊。

出逃并没有使她意识到民生之艰难,只让她恨不得早早逃离这一切,恢复原来的奢华享受。她吩咐留守的庆王等人,不惜一切代价,只要仍然能够保她平安,任何屈辱的条件都能够答应。《辛丑条约》的签订,将中国送列强宰割,此条约共与十一国签订——向众国赔偿军费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以海关和盐税作抵;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入住,各国则可随意派兵驻守;拆除北京至沿海途所有炮台,允许外国在山海关至北京之间十二地驻军;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或成立任何反对列强的组织,违者处死;凡发生反列强之事的地方,文武各科考试停止五年;各地官员如不能保证当地外国人的安全,革职永不复用;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惩处同情附和过义和团运动的官员(共计各级官员百余人);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司与列强事宜。

无数割地赔款极尽屈辱的条件,无数中国百姓的血和泪,只换得慈禧一人平安。慈禧回京后,一反常态,放下架子,频频召开派对,请各国公使夫人入宫,与她共进酒宴,并且慷慨地大派礼物,她要改变各国对于她“顽固”、“腐朽”、“守旧”的评价,让各国知道,她也可以像光绪一样开放和革新,她比光绪更适应和列强合作,让他们更轻易得到好处。玩人际手段,慈禧一向是高手,她忍着洋女人的粗鲁、无礼、贪婪,装出一副可亲可爱的女主人的架势,居然也把各国夫人哄得很高兴,当然,列强更高兴,因为他们收获更大。

慈禧觉得她找到了对付各国的办法,这是一群狼,只要给他们喂肉吃,总可以阻止他们一阵子。她眼看着国家一块块割出去,但是只要她还是大清国皇太后,除开应付列强之外,整个国家还是俯首在她的脚下,她也就足够了。慈禧觉得自己足够高明,瞧,大清国在她的手中又多撑了这么久呢,换个人早就灭亡了。于是乎歌舞升平,于是乎奢华变本加厉,她在西逃中吃的苦头,她要加紧找补回来,大修颐和园,大庆寿宴。

但是她却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她脚下的土地是有限的,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承担能力是有限的。列强贪得无厌,无穷无尽的赔款,挖地三尺也难以支付;更兼慈禧为了弥补自己在列强面前奴颜媚骨而损失的自尊心,要变本加厉地穷奢极欲。

民穷财尽,民不聊生,列强步步进逼,国土寸寸割让,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万寿无疆,万寿疆无。饮鸩止渴也罢,挖肉被疮也罢,于慈禧而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她活着死后都千夫所指,这是自然的,她既不择手段地争了这个位置,享受了唯我独尊的权力,万民因其而受难,又岂能逃此骂名!

因怕洋人问责,她不敢再废光绪了。然而她明白,光绪比她年轻得多,但她不敢骤然毒死光绪,然而要一个人死,办法很多。光绪被囚,珍妃已死,他活得比死更难,饭是冷的,菜是馊的,被是薄的,窗是漏风的,隔三岔五,慈禧总会派人去训骂他一顿,让他跪在地下听着。物质加精神双重虐待,让三十来岁的光绪,身体比六七十岁的慈禧更差。然而光绪也明白这点,谁活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他熬着就是不死。最终慈禧忍不住了,在自己断气之前,把光绪毒死了。在听到光绪死的消息后,她才敢松了最后一口气。

慈禧是《红楼梦》的超级粉丝,她所住的宫殿墙上画的都是《红楼梦》的场景,她看《红楼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却不知道《红楼梦》里也早预示了她的一生:“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慈禧此生,一从则为咸丰,二令则为同治光绪二朝,身栖冰山,有才何用,一死万事皆休。她这辈子过度地挥霍完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在她死后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在她死后的第三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清王朝灭亡。南京,旧称金陵。

甚至连一死也未必万事皆休。她自以为在天国仍可永享她那丰富的陪葬品,然而在她死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她的珍宝招来了军阀孙殿英,他炸开了她的坟墓,所有的珠宝被洗劫一空。她活着时至尊无上的身体此时被剥光,像一段干枯的木头,被当作废弃物扔在角落里,被乱兵们踩过,生虫腐烂,化为尘土被风吹走。

如同她的名,如同她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