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四年(明代宗朱祁钰时期)’,有一次日本带来的贡物大大超过了限额(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进口配额),明朝对超额部分杀价杀得太狠,没有留给对方足够的利润空间,回赐这是朝廷恩典又没法讨价还价,最后日本使者没办法闹到要自杀切腹,搞得朝廷脸面无光,只能增加回赐钱货息事宁人了事。
在讲完了这些朝贡贸易对本国来说其实并不算是亏本,而是有很大赚头的描述后,视角就可以重新放回到明朝朝贡体系的建设历史之上。
如果朱元璋那会儿是打下了朝贡体系的基础地基,那么后来上位的永乐皇帝,就是在地基的基础上通过差使郑和建造宝船舰队下西洋这一方式,将其发扬光大的正式开始起了成形的东方朝贡体系,以及官方垄断海运贸易的数十年全盛状态。
在当时中国眼中的天下概念之中,所有海运国际贸易的主导权,都被尽数掌握在了带明的宝船舰队手里。
如若泉下有知的话,恐怕那位三宝太监自己都不会意识到,由对方在明初时分奉命行事所下西洋折腾出来的体系,后面竟能在史实上的历代明清君主们彼此缝缝补补的各种裱糊匠基础上,一直玩到后世的鸦片战争时期。
当时的带明宝船舰队本身所到之处,就代表着带明太平洋的秩序延伸之地。
在从明成祖朱棣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这条法则基本上不曾有过任何改变。
然而到了瓦剌留学生兼叫门天子朱祁镇上位之后,经济环境就开始随之发生了变化……
行政效率这种东西,是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的。
尤其是在作为一代目的硬核狠人们陆续逝去,新人则随之上位之后,这个变化过程就会显得尤为明显。
放到随之年老体弱进而逐步退出了西洋贸易的三宝太监,及其在朱棣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团队身上,也是同理。
随着官方垄断船队的贸易效率开始大幅度下滑,而对下西洋这场生意所能获得的利润数字,纷纷为之感到眼热不已的带清士绅,以及东南亚各国君主们,也都迅速加入了走私大军之中,开始使得官方朝廷那边逐渐难以控制住这种大量民间走私贸易的行为,无法再维持过往的高价垄断政策后……便是海量的东南亚香料,开始迅速涌入了中国内地市场。
正所谓【物多则贱】。
利润一旦因为香料价格变动和走私而大幅下降,成本却不能再一降再降的话,就必然预示着这种大规模下西洋活动的亏本。
本来这南洋生意亏本也就亏本吧。
大不了就放弃过去的官方垄断模式,在朝贡体系的模式上换一种方法就好。
除开官方垄断官营之外的其他获利方式,也有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