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1757年,随着乾隆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了广州十三行。
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可以说这乾隆时期的广州,就既是东亚贸易的核心,同时也是带清朝廷的主要财源之一。
作为诞生于如此富商家庭之中的伍秉鉴,倒也没有给他那开创了广州十三行之一的老爹丢脸。
年纪轻轻就由于其精明能干、经营理念超前,因此怡和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最终竟成为十三行中最大的商号,而伍秉鉴也当上十三行的领导人【总商】。
如若不出意外的话,这广州十三行将来还会在史实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为朝廷那份战争赔款提供上一笔不小的‘捐款’数字用于分担压力。
伍秉鉴这位在乾隆时期以高达2800万两白银的身家,高居当时‘世界第一富翁宝座(当时的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身价才只有2000万美元,按照现在的价值计算,约合人民币17亿,尚不及伍秉鉴的四分之一)’的富商,就是在此期间因为把价值210万银元的自家近乎全部流动资金捐出去作为赔款,进而搞得怡和行生意因此损失巨大。
到头来这给带清朝廷的捐款不但没有收获任何名声,反倒还由于民间与朝廷的仇外情绪愈发壮大,搞得靠着跟外国人打交道而发家的伍秉鉴,跟大部分外贸商人一样,都被骂作“汉奸”、“卖国贼”,使其名声扫地心灰意冷,最后在故乡落得了一个郁郁而终的结局……
只可惜如今的南洋王师上了岸。
对方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早在共和政府还是南洋共和国的海外盘踞时期,当时年纪也不过才二十岁出头的对方,就一直与共和政府保持起了相当不错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
哪怕在直到带清朝廷下达了断绝一切交易往来的禁令之下,将宝押在了自认为一定能赢到最后的共和政府身上的伍秉鉴,也仍然冒着风险的与对方有维持其私下之间的贸易往来。
于是在他二十六岁的那年,顺利上岸在南方五省盘踞一方的对方,就收获到了投桃报李的共和政府,仍然在保持了在这广州十三行对方原本地位家业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