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但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
“对当前革命运动来说,它是属于第二位的东西。第一位的用以指导革命运动的,是三民主义理论。”
“中国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宪政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而儒家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厚古薄今的,开倒车的。”
“我们中华共和国从建国到完成北伐期间的总计二十八年时间里,过去就从没依靠过儒家士大夫的传统统治那一套,今后我们最好也不要再搞那一套。”
“对孔夫子本人的态度,我们最好是暂时沉默,既不大搞批判,也不大搞赞扬。但是对孔家后人的态度就是另一回事。”
“如果要说这新中国当下有哪个家族是最最反动,集封建思想之糟粕大成家族的话————那就一定得属这黄巢都不敢灭掉的曲阜孔家这个千年世家大族莫属。”
“宋朝老赵家对孔府掏心掏肺的,但孔府可没想吊死在一颗树上,那赵宋被完颜家打到南边去了后,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表忠心,受封衍圣公。”
“虽说这金夷的奶有股子膻味,那也是娘啊。”
【参会者发出些许笑声】
“数十年后,蒙夷兴起,将金夷灭之,在衍圣公孔元用的率领下,孔府审时度势,大义凛然地倒向了忽必烈,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甚至还亲率族人加入元军,清剿汉人“反贼”,“不幸”死在军中。”
“孔元用死后,孔元措一系乘机夺权,孔家内部为了衍圣公称号展开了争夺,持续数代,主要就是关于帽子颜色的大讨论,其中精彩激烈就不累说了。最后,鞑元仁宗判孔元措一系为正溯,孔元用一系彻底败北。呜乎哀哉!可怜孔元用为忽必烈统一大业流尽了最后一滴狗血,他的后人却惨遭排挤打压————可见他的新主子长生天看来也不太保佑这个狗汉奸。”
【哄堂大笑】
“为了取悦忽必烈,孔府还派出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跪请他为“儒教大宗师”。堂堂华夏“圣学”,竟然请得一位双手沾满数千万汉人鲜血的酋首来做大宗师。虽说不识几个汉字,忽必烈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出任“儒教大宗师”。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蠲免了孔府和儒户的兵赋,一众儒士弹冠相庆欢呼雀跃。“君子谋道不谋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实孔府平日里就财富六车威震乡里,广大劳苦百姓无不献地献女,为奴为仆,改姓为孔以求沾得衍圣公之圣恩。这蠲免孔府兵赋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当然,钱多不咬手,何况这可是“儒教大宗师”的恩赐呢?”
“华夏朱明崛起,赶走蒙古人,孔府再度倒戈……这是第几次了?我已经数不清了,管他呢,总之那朱元璋虽鄙视孔家人品,却也知儒家寨对维护朱家朝廷之妙用,故而续封衍圣公。”
“要论孔府衍圣公中最具与时俱进顺应大势素质的莫过于明末孔府衍圣公孔胤植,朱家待他那真是没得说,此公本非嫡传,却不但受封衍圣公,还先后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谓“君恩如山”。”
“可李自成一入山东,离曲阜还远着的时候,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并献马献银,跪纳印信。”
“哪晓得这回换主急了点,没几天,大顺军跑了,来了清夷大军。”
“这位三姓衍圣公倒是知错就改,立即献上《初进表文》,向清廷表忠心,称颂清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表示“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
“接着,为响应清政府发布的剃发令,三姓公孔胤植隆重举行了剃发仪式,“恭设香案,宣读圣谕”,令族人剃发。”
“再后来,为了避清帝胤禛讳,三姓公孔胤植改名孔衍植,再度表明了对清廷的耿耿忠心。三姓公公孔衍(胤)植如此识大体顾大局顺应历史潮流,怕是连吴三桂之流的也要伸出大拇指啊!孔家如此识相,清廷自然少不了封赏,孔府一门更是得势,至于老祖宗所言“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乃教化万民之语,非孔家治世准则。”
“纵观孔府历史,越是外夷戎狄,越是恩赏有加,元成宗上台后封孔丘先生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伪清顺治皇帝当政之初,更把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使这种逐步的吹捧终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孔府也跟着沾光无限。”
“而到了现在,那衍圣公又找到了咱们,连夜把剃了头留上金钱鼠尾辫子的孔夫子画像又给改了回去,跪在新政府的门口摇尾乞怜,巴望着我们能够用纳税人交给我们的税金,去继续供养这批除了滑跪当权者外什么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