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却全体都是衍圣公孔府佃户的村落。
虽然名字和孔府看上去没啥关系,可实际上祖辈也曾是曲阜孔家的没落后代之一。
只不过由于被这曲阜孔家的传统艺能……也就是逼迫那些没落族人集体不准再姓孔的方式,才由孔改成了刘,整体待遇基本上和过往还是带清年头的普罗大众村民们一样没什么区别。
中山靖王的后代都只能卖草鞋维生,更何况是家世里连皇帝都没出过的孔家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做法倒也算是变相回避了过往朱明皇室那种宗室繁衍过多的麻烦。
像刘家村这样的村落,不说整个曲阜遍地都是,可至少也占了近半以上。
作为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千年世家,孔圣人的后代早已把当地的良田几乎侵占一空。
可这好田基本都和宗室有关,与刘家村这祖辈血统曾经是没落后代的远房破落户,基本上没有半点关系。
后世杨白劳感叹黄世仁家土地那句【高粱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的话语,与后续【东家在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和【老人折断腰,儿孙筋骨瘦,这样的日子没有头】的形容,放在如今这个年代都是确凿无疑的现实。
虽是所谓的圣人后代世居土地,可不但村子里连个私塾都没有,大多数的村民也全是胎教毕业的文盲学历。
不过相较其他村子而言,这刘家村在附近一带也不算是很穷。
起码家家户户都有房子住,而没什么人穷到连房子都没有,只能去睡和牲畜同吃住的窝棚里。
至于孙五娘当下所处的家庭,在村子里就更能算是中上游水准。
具体的所谓中上游家境表现形式,就是家里人人都有一件打满补丁但却实实在在的衣服而不至于光屁股,每天都有小米粥喝又或是生米可吃,偶尔还能吃点腌萝卜什么的。
就这每日吃喝待遇,还是带清时期的山东女娃日常伙食,已经够可以了。
相比起不是一出生就溺死,又或者是生下来后没几年时间就因为养不活被饿死,乃至在收成不好的年头,被拿去与其他村的人‘换着吃’的女同胞情况……刘五娘的运气在如今这年头,确实相当充分。
还没赶上诸如明末又或是后世晚清时期的旧社会。
那会儿别说杀女婴了。
农业内卷化时代一旦到来,哪怕生的是个男婴,可预期利润如若覆盖不了养殖成本时,就只会和女婴一样溺死。
真当一百年前写出了那首过于出名,以至于被后来的雍正乾隆下令查封严禁的《菜人哀》古诗的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是在和人开玩笑呢。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