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明朝卫所制的威力加强版。
只不过规模大大缩减,集中全国财力供养,能防止底层旗兵变成农奴,又结合爱新觉罗统治集团自身的情况,加上了民族属性。
但八旗制度这个设计,也反映出了清朝统治者的色厉内荏。
他们甚至害怕八旗人口过多,害怕八旗在驻防地扎根,采取了以满城圈禁旗人、禁止旗民通婚、汉军出旗等限制旗人人口增长的措施。
一旦旗人数量增长得太多,以原有的财政模式就无法供养了。
清朝就必须在此期间去探寻新模式,而带清最怕的就是创新,所以割以永治,让旗人的数量别增长那么多就行了,于是这就有了京师八旗大爷们在北京城里的吃香喝辣,以及蹲在东北老寨那边的关外八旗,整天看鹅毛大雪与冰冷沼泽地的荒芜风景,被冻得直龇牙。
如果要更彻底地统治中国,摧毁中国的复兴能力,清朝就应该极力扩大满洲人的本身数量,反过来尝试同化汉人才对。
尽力将控制下的人口满洲化,用满语满文取代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
清朝在关外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入关之后,搞了剃发令,就不敢再进一步了,甚至在八旗内部还要以民族属性区分三六九等。
原因无非和带元时期一开始也对内地汉人士绅和知识分子采取开明态度,后来却急速开始收紧民族政策的原因无二。
因为如果推进满洲化政策,清朝就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即为大量的同族贫民一事!
这是清朝从来没有面对过,也不敢面对,比起汉人群起暴动造反更恐怖,更能动摇对方那为数不多的合法性之事!
如果把满洲人口扩展到上千万,其中必然有的富有的穷,穷的占据更多,多数穷人则必然造反。
一旦满洲贫民和汉人贫民联合,无产阶级玩起了大联合,集体变身农民起义军跟着林登万将军干tmd,那清朝的统治就要摇摇欲坠了!
实际上,就算清朝这样小心提防,这种事在晚清时期都还是已经发生了。
比如十多年后的【天理教起义】,以及时间更加延后一些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多的是八旗满族参与其中投奔。
对于中国的文化,清朝虽然想尽办法进行破坏,但是清朝采取的措施固然杀人毁书众多,声势惊人,可还是没能在文化上做到彻底的摧毁,否则也不会有孙先生的出现。
比如说对待苗族,乾隆这老不死就专门针对苗文进行了系统性的破坏,使得苗文的典籍、碑刻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