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怎么评价那份条约?那当然是打得好,打得妙!”
“那群生儿子没屁眼的荷兰人,早该自此滚出这片亚洲人的国土了呗!”
“我甚至都觉得那份条约政府签的都有些太软弱了点,只是八百万两银子怎么够?少说也要来个一千万两打底,还得用这笔钱去在当地建造一座寺庙,再多请几位得道高僧过来做上一场大法事,好来以此慰藉这当年死难的上万名华人在天之灵才对!”
“没能亲眼看到共和国海军炮打巴达维亚,把总督府炸上天的这事,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就我个人来看的话,就该把那群没人性的夷狄禽兽刽子手全部炸死才对!”
大概也是因为早年曾从市井阶层多次白手起家,一路打拼到现在。
以及杀害双亲之仇不共戴天的缘故吧。
在情绪激动起来的时候,这说话难免还是会带上些许脏字的郑发,这会儿则是在字里行间对于作为战败方的荷兰人,毫不客气的给予了讽刺。
说话时的情感也是明显带上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成分。
哪怕年轻时期的记忆,在当下早已蒙上了一层灰雾。
可郑发却依然记得自己当年到底是怎么被那群荷兰士兵会同欧洲的基督教徒,本地土著,黑人奴隶和日本浪人抢劫焚烧巴达维亚城内华人富商的商铺和住宅,袭杀华人家庭的场景……
当时那些人收到的命令,他直到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
那就是【只要是华人就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死】的这一血腥指令!
作为当时城内甲必丹这一官员职位的郑发,可是带着家小妻儿连同亲朋约200多人经过拼死抵抗,才总算靠着对当地山路的熟悉,和海边常年备配的一条大帆船,才杀出一条血路,乘船逃到了当今的婆罗洲北部。
父母拼死拦下那些荷兰人士兵的刺刀见红背影,以及他那不满两周岁的儿子,在那一晚于他妻子怀中持续了海上足足三日漂流时光的嚎哭,几乎一度成为了郑发年轻时期的梦魇。
在有着这种惨痛经历在前,郑发又怎么可能会对那些当年干出过无异于鬼子进村这类勾当的荷兰人殖民者,产生任何同情心理?
要不是年纪实在太大,以至于走路都不太利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