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说,“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太子希望您活得自在光华,又不失礼乐法度,所以给您起名华章,随后就让臣将您抱走。臣妻正好在终南山产女,生下一对双胎女儿,臣给其中一个取名华裳,与您冒充为龙凤胎。臣本不欲这么早就告诉您这些,但太子冤屈未洗,安乐郡王暴毙途中,李氏诸王一个个卷入谋反罪名中。臣怕再不说,这江山让人血洗一遍,再无人光复李唐,就来不及了。”
年幼的明华章安静了许久,原来,阿父不是他阿父,裳裳也不是他妹妹。过了很久,明华章低声问:“那裳裳的亲生手足,去哪里了?”
方才还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镇国公忽然哽噎了一下,眼中沁出泪,说:“她被臣送走了。放心,以后您就是镇国公府世子,明家之一切您可任意取用。臣有生之年,绝不会让任何人,威胁您的位置。”
后面镇国公还说了什么,明华章就记不住了。他只记得天授元年的秋天格外明灿,刺眼的让他觉得,永远过不完。
那天实在不是什么愉快的回忆,明华章不想回想,只简单叙述了换孩子经过。
镇国公夫人王瑜兰怀了一对双胎,但困在长安的镇国公并不知道,那时东宫和武后的关系日渐紧张,李贤感觉到自己难得善终,就用药让当时正怀有身孕的良娣早产,假托流产,实则让镇国公将孩子悄悄抱走。没想到镇国公将孩子带到山庄后才得知,妻子怀的是双胎。
生出双胞胎常见,龙凤胎偶尔有,但三胞胎绝无仅有。镇国公为了保护幼主,只能在妻子拼了性命才生下来的双胎女儿中,挑身子骨最健壮的一个,让奶娘苏氏抱走。剩下的一个顺着明华章——或者说李华章的名字取名华裳,对外宣称生了对龙凤胎。
时光悠悠一转十七载,他们三个孩子错位的命运,也延续了十七年。
太平公主面露满意,颔首道:“明怀渊是个忠臣,二兄果然没有看错他。不过,当时谢家也在辅佐二兄,谢氏家学更好,更适合教养幼主,为何二兄没有选择谢家?”
这个明华章也不得而知,他只知道李贤托孤那日,谢济川的父亲谢慎也在场,是少数几个知道真相的臣子之一。
把自家血脉送到外面寄养,一定需要第三方见证,不然日后等自己走了,如何证明孩子的身份?所以李贤让镇国公抱走了孩子,以玉佩作为信物;同时给谢慎一份自己的亲笔书信,里面陈明一切因果,好让两家相互制衡,共同保护儿子长大。
因此谢济川很小就知道明华章的身份,在家族的纵容或者鼓励下,和明华章成为朋友。
明华章无意说这些事,没有回答太平公主的问题。太平公主也只是疑惑一下,并不执着答案,她很快就抛过此事,对明华章说:“这是一个好机会,魏王找到了当年山庄里的旧仆,恐怕已经知道十七年前调换了孩子。但外人只知抱来一个孩子,却不知道是双胎中的谁,我们完全可以做文章,将嫌疑引到明华裳身上去。”
“不行!”
明华章猛地抬高声音,音色冷峻冰寒,“她们姐妹因为我天各一方,她一个人孤独地在内宅长大。我已经亏欠了她们,若再将她置于危险之中,我与畜生何异?”
太平公主愣了下,不明白他怎么这么大反应:“你是君,她们是臣,为你而死,是她们的荣幸。”
“不。”
明华章声音不高,但其中意味极为坚定,“她不是。她是我的妹妹。”
他的童年在得知父亲被逼自杀、母亲兄长全部被祖母杀死的那一天就结束了。镇国公告知他身世的第二天,他照常去学堂听夫子授课,明华裳又跑过来找他玩,他看着把自己涂成花猫还傻乐的明华裳,既羡慕,也心酸。
如果不是他,她不会和自己的姐姐分隔两地。他对不起明华裳,也对不起那个被送走的女孩。之后他再也不敢停歇,章怀太子美名遍天下,他怕自己担不起生父的名,也怕还不起养父的恩。
所以他对明华裳格外纵容,一方面是偿还亏欠,另一方面是他想让明华裳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连同他的那份一起。
没想到镇国公也是同样的心理,这些年他一直活在对妻子和长女的愧疚中,只能加倍补偿小女儿。在他们俩的溺爱下,明华裳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一丁点压力和紧迫感,成功长成一条咸鱼。
但无论明华裳变成什么样子,不管她是嚣张跋扈、刁蛮任性,是安于平凡、不思进取,还是异想天开、终身不嫁,甚至想像男人一样出门查案,明华章都会护她一生。她做错的事,他来承担;她欠下的债,他来偿还。
这些感情不足为外人道,哪怕面前的人是他血缘上的姑姑。太平公主皱眉,完全无法理解:“你是二兄唯一的血脉,你的妹妹该是安乐、永和她们,明氏区区一个臣女,怎么配做你的妹妹?”
明华章淡漠不语,不欲和太平公主争辩此事,只是抬眸,异常郑重地望向这位纵横宫廷、权倾朝野的公主:“太平殿下,若您还当我是李家人,就勿要伤害她,也不要试图借他人之手害她。只要她有任何闪失,我必与您,与太子、相王,与李家所有人,不死不休。”
太平公主看着他的眼睛,一时都愣住了。那一瞬间,她以为自己见到了女皇。
当年她抱着刚出生的孩子,跪在台阶下哭求母亲绕过薛绍一命时,母亲的眼神也是这般。
太平公主回过神后,一寸寸打量着明华章的眉眼,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孩子容貌像薛绍,气质却像李贤。这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初恋兼第一任丈夫,一个是她幼时最崇拜的兄长。
可是,他们都死了。一个被饿死于大牢,一个自刎于东宫。
他们是她回不去的少女时光,是李唐皇室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所以在太平公主知道二兄还有子嗣存世时,简直欣喜若狂。仿佛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他们李家失落了十七年后,终于等来云开月明。
太平公主立刻安排和明华章相认,她不能让魏王发现他们两人有过接触,更要紧的是要瞒过女皇,为此她给长安半数勋贵都发了帖子,只为了让镇国公世子毫不引人注目地上门。
太平公主看着明华章,欲言又止,最后叹了一声,起身说:“罢了,你被明家养大,难免有感情。但你要记得,生于皇家,情感是最大的负累。你想当一个君子,知恩图报,爱护养妹,然你焉知其他人是否会如此待你?”
太平公主双手交握在腹前,又恢复成那个雍容精明的公主。她高髻上的步摇轻轻晃动,像天授元年的秋光,刺的人眼晕:“你的父亲就死于心善,我希望你不要重蹈二兄的覆辙。趁现在没人发现你,我们还有机会补救,一旦你的存在被魏王、梁王知道,闹到母亲跟前,没人救得了你。到那时,你,我,太
子,相王,李家所剩不多的郡王公主,全都要死。”
“我搅乱了宴会厅,没人会注意你我不在,但我不能消失太久,我先回去,你换好衣服后,等一炷香再来。放心,路上的人已经被我支开了,你不用多做什么,旁人问起,你便说出来更衣透气。”
“我可以等你想通,但你要记得,终究我们才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