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规则分批。 首批淘汰总长度误差达到一分距的。一把尺只能标注十截“寸距”线段,按将作监的直尺模器为衡量,考生刻的总长度达到十寸一分,或者九寸九分,那这把尺会被考官评为“废尺”。如果连废尺都算不上,考生要按耗的木料受不同期限的力役惩罚。 次批淘汰“寸距”、“分距”误差明显的。有的考生总“尺距”达标,不代表分、寸平均划分。 再淘汰“线段底端”参差不齐者。寸距少,含起始线段总共才十一条,保证底端持平容易。难在密密麻麻的分距! 剩下的“有用尺”,再按刻尺的数量、线段规整评出前十名。 此次郡比有额外奖赏。 前十名的考生,只要“有用尺”达到十把,每超过一把,赏一百个铜钱。 官署提供的工具是刻刀、磨石、葛布。为保证每一刀的精准,刻不完一把木尺就得打磨刀尖。刻完的尺,放到工具凳左侧的筲箕里,右侧筲箕中是木料。等考核结束,考生直接退离考场,什么都不必管。 王葛又刻完一把,用葛布擦去些许细屑。横扫一眼就是检查,完美! 348 “等刻”境界 然后背面刻姓名、户籍地、在平州的常住地。王葛不管别人的速度快慢,但求自己刻的每把木尺都跟将作监标准分厘不差,且尺背留名均用秦篆,寓意着统一与标准。 刻刀的尖锋正反各磨两下,新木料拿到工具凳上。 由半寸位置下刀, 349 “度师”境界 白天那个察验匠吏未达到“等刻”境界,不知此境界分为入门、十过半、入厘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全是在不对比模器的情况下,连续制十把十寸成尺来衡量的。 制出一把“线段间距、竖长”均与模器一致的成尺,就可算作踏入“等刻”境界了。因此察验匠吏只验了一把尺,便认定王葛达到该境界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