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自上古时代被始皇帝攻破,几乎所有的卷宗都已经是失落了。现在天宫存放的卷宗,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上古。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天庭再立之后,才重新填充进去的。然而即便是如此,天庭两千多年,存留下来的文本也绝非是少数。哪怕仅仅是调动其中关于天人永隔的这一部分,也足以塞满这间占地面积广阔的宫殿。
虽然说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天庭还保持着古老的以竹简篆刻为主的记录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份堪称庞杂的分量。而从发号完那样的命令到现在,整整两天的时间里,周易都是窝在寝宫里,想要通过浏览这些宗卷寻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但,但是他所得到的收获实在是寥寥。
天庭这么多年来记载的东西虽然不少,但是关于天人永隔这件事情的记载却并不多。就好像是在避讳着什么一样。很多东西记载的都是语焉不详,甚至根本是错漏百出的。而这对于着急着想要找出一条回家的路的周易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立刻,他就是雷霆大怒地号令了起来。
“金甲卫士,把看管记录这些宗卷的天官给我押过来,我有事要询问他们!”
天帝随行有金甲卫士和卷帘天将。而听到了他的这番号令,本来就对这个天帝敬畏至极的天兵天将们不敢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就抽出了人手,去把看护宗卷的天官给押了过来。
而当一个哆哆嗦嗦的仙人被两个五大三粗的金甲天神就这么押送过来的时候,周易直接把手里的竹简摔到了他的面前,就已经是对着他厉声质问了起来。
“你是看管纪录天宫文书的仙官?告诉我,这些卷宗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关于天人两界分隔的纪录这么少?这里,还有这里,为什么该详细纪录的东西都被一笔带过了,这就是你身为文书仙官的态度吗?还是说,你觉得这个位置已经坐腻了,想要换个位置坐坐了呢?”
以天帝之尊问一个小小仙官这样的话,怎么看都不可能是嘘寒问暖的一种表态。所以立刻的,这个天庭小官就被吓得跪倒在了地上,然后战战兢兢的说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这不干小臣的事啊,是当年的玉帝下了命令,要求我等不得随意记载这些事情的。玉帝的命令,我们不敢不听啊。”
“玉帝的命令?玉帝为什么要你们这么做?”
“回禀陛下。玉帝并未给我等说过缘由。但是依小臣看来,应该是玉帝觉得此事失了天庭的颜面,所以才不想把此事详细书记下来的。天帝明鉴,小臣真的只是依命行事,这和小臣真的没有任何关系啊。”
周易并没有详细追究这是谁的过责的意思,他只想知道更详细的一些东西。既然记载的文书上没有,那么他就只能一个人一个人的去问。而作为主管文书记载的仙官,他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询问对象。所以立刻,周易就这么对着他询问了起来。
“那么我且问你,你知不知道其中的一些关隘。比如说,天人永隔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天界是否还有通往神州中土的密径?”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仙官解惑 关键之人
就这样的问题去询问一个小人物,看起来是很没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一个小人物而已,他能知道些什么东西,但是殊不知,世界上很多的变动,都是从一个小人物身上发生转变的。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项羽败走垓下,询问那个老者时,老者没有因为丧子之痛而给他指了一条错路,还能否有汉朝四百年的江山。如果萨拉热窝事件没有那突如其来的一枪,欧罗巴大陆还会不会爆发举世瞩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些都是小人物改变世界的典型特例。所以,哪怕是周易,也不能肯定的说这个小人物就一定不知道些什么关键的东西。假如他知道个一二呢?那对于现在根本毫无头绪的周易来说,绝对是一个最大的惊喜。
面对着周易的询问,文书仙官心里更多的还是惊惧。不管怎么说,他这样的小人物被以一种暴力的方式骤然地拎到至高无上的天帝面前,心里都是难免惴惴的。再加上这个天帝的语气怎么看都像是兴师问罪的样子,他实在是不敢有任何出格的举措。
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果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话,直接说不知道肯定是最好的。但是,谁敢保证这个天帝不会因为这个回答而迁怒自己。想想他的酷烈手段,这个小小的仙官就心中忍不住地战栗。但是如果自己说知道,这不是要得罪更多的人吗?
小仙官的心里是亿万分的难做。不过,两相其害终究是要取其轻的。在衡量了一下被天帝迁怒的危险和得罪那些个大人物的危险之后,这个小人物还是下定了决心,把自己心里一直隐藏的一个秘密给说了出来。
“其实,小臣是知道那么一点点东西。只是不知道,这点东西对于陛下来说,是不是有用。”
“但说无妨!若是真的有用的话,一应赏赐是绝对少不了你的。”
随着周易大手一挥,许诺下条件来,这个小小的文书仙官也是克制住了自己心里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知道的事情给吐露了出来。
“事情是这样的。我记得大概是在五百多年前,天宫的督天仙官发现了星辰运行轨迹的变化,然后众星君也上报了自己星辰神力的紊乱。这意味着天界脱离神州之变已经无可违逆,作为文书仙官,我有责任要把所有的变化都给纪录下来。但是因为当年玉帝已经下了令,所以按照规矩,我在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玉帝之后,就不能再有详细的书面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