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2)

大宋皇太子日常 七年玉 3684 字 11个月前
🎁美女直播

在狄青回北境的途中, 西夏和辽国人对北境的烧杀抢掠越来越严重。目前为止,被西夏和辽国杀的将士和百姓加起来有三、四千人了,损失的财产加起来有数万两。这是这些年来, 西夏和辽国对北境抢夺最为严重的一次。

之前,有不少大臣觉得西夏和辽国不会太过分,但是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这段时日的早朝, 大臣们都变得非常老实。在北境这件事情上,他们不敢说什么。

好在狄青在一个月后,赶回到北境。

西夏和辽国人见狄青回来, 并没有收敛行为, 毕竟他们这段时间嚣张惯了, 一时间把狄青的可怕给忘了。

狄青回到北境没多久,就给西夏和辽国人一个重击, 把前来侵犯北境的人全部杀了。不止如此, 狄青还带人把离北境不远的西夏和辽国的驻营给掀了。

他还警告西夏和辽国的士兵, 如果他们继续骚扰北境,别怪他不客气。

前来北境掠夺的西夏和辽国的将士见狄青这么跋扈, 当然想给狄青一个教训,但是他们不是狄青的对手, 就申请攻打北境。不过, 这个申请被拒绝了。

虽然西夏和辽国都想南下攻打大宋,但是两国的王都知道如果真的攻打大宋, 大宋的将士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再者, 现在也不是攻打大宋的好时机。最重要的是, 如果攻打大宋, 大宋就不会再给他们送钱。

每年能收到大宋送来数十万钱, 这对西夏和辽国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进账。再说, 他们收这笔钱,不费一兵一卒。

除非西夏王和辽王脑抽了,又或者他们有十足的把握能打败大宋,不然他们不会轻举妄动地对大宋用兵。

这些年,西夏和辽国有各种各样的天灾和人祸。多亏了大宋,每年送来的钱,不然他们没法休养生息。

别看这些年,西夏和辽国的兵强悍凶狠,但是他们国内的情况并不是太好。一旦打仗,他们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就白费了。

这几年,西夏和辽国是不会举兵攻打大宋的。不过,过些年就不好说了。

大宋对西夏和辽国来说是一只肥羊,他们早晚要把这只肥羊宰了吃了。现在不宰它,就是让它再肥美一些。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

宋仁宗见狄青一回到北境,西夏和辽国人就不敢再骚扰北境,自然高兴,在朝堂上把狄青夸赞了一番。

大臣们当然不高兴狄青被夸奖,但是他们也不敢说什么,暂时也不敢建议让宋仁宗把狄青从北境调回汴京城。

关于西夏和辽国人杀了三四千的北境将士和百姓一事,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人呵斥两国的野蛮残忍行为。还是赵旸上奏,让宋仁宗写信质问两国。

大臣们怕赵旸这个质问惹怒两国,纷纷反对,这把赵旸气得不轻。

人家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这些大臣却逆来顺受,这让赵旸又在朝堂上发了一顿火。

赵旸的话非常不客气,直接骂大臣们怂,骂他们没有半点骨气,还骂他们白读了圣贤书,没有学到圣贤们半点风骨。

宋仁宗觉得儿子说得对,也赞成儿子这个建议,写了信质问西夏王和辽王。其实,信是赵旸写的,他的言语非常强硬,并且警告西夏和辽国。如果他们再敢骚扰北境,大宋的将士们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西夏王和辽王也知道大宋有很多名将,如果真的把大宋惹火了,他们也不会太好过。他们回信说是北疆将士们擅自做主的行为,他们并没有撕毁条约的打算。他们还表示日后会约束北境的将士,不会让他们再胡作非为。

虽然知道西夏王和辽王说的是冠冕堂皇的话,但是他们最起码把态度摆了出来。赵旸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西夏和辽国知道大宋不是那么好欺负。其实,他就是看准了西夏和辽国暂时没有出兵攻打大宋的打算。

福宁宫里,赵旸向宋仁宗提议,明年让武将们上朝。

宋仁宗听到儿子这个提议,非常吃惊:“明年就让武将上朝?”

“对,明年就让武将上朝。”这段时间,赵旸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越来越失望,他觉得不能再任由文臣们这么下去。

“是不是太早了?”宋仁宗惊愕道,“你之前不是打算过几年再让武将们上朝吗?”

“我原本是打算等我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再让武将们进入朝堂,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得不提前让武将们上朝。”赵旸冷着脸说,“爹爹,你也看到大臣们在北境一事上的态度。”

以前的宋仁宗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自从他被赵旸“洗脑”后,也觉得大臣们在北境一事上的态度太让人失望了。

“文臣们把持朝政太久了,可以说是一言堂。”赵旸紧皱着眉头,沉着脸说道,“是时候敲打他们了。”

宋仁宗皱眉沉思。如果明年就让武将上朝,势必会让文臣们不满。就让这个不满对他吧。

如果几年后,等旸旸成年,再让武将们入朝堂,到时候文臣们怕是对旸旸不满。旸旸还是太子,如果到时候被文臣们针对,这对旸旸很不利。

这个“恶人”就让他做吧。

宋仁宗之前就决定,在赵旸上台之前,他能做一些事情就做一些事情,这样等赵旸登基后,他就能少做一些事情。

“好,朕立马下旨让武将们在明年正月十六上朝。”快到年底了,再过几日,朝堂就要封笔,等到明年的正月十六才恢复上朝。

“是时候提高武将们的地位,让武将们参与朝政。”

赵旸跟宋仁宗商议上朝的武将名单后,这才回到东宫。

“殿下,虽然旨意是官家下的,但是文臣们会知道是你提出来,这对你很不利啊。”曹许满脸担忧地说道,“文臣们会对你很不满。”

“不满就不满吧。”赵旸毫不在意地说道,“我不怕他们不满。他们再不满,也不能换掉我这个太子。”他之前就是太在意“名声”,所以不打算在他成年之前,让文臣们知道他要抬高武将地位一事。

王胖胖支持赵旸的做法:“殿下做得对。”说实话,那些大臣真的太没有骨气。阳阳骂得非常对,那些大臣们白读了圣贤书,真的是太丢他们读书人的脸了。

“朝堂上的局势早就该改变了。”文臣们不仅懦弱,还非常嚣张跋扈,早就该提高武将的地位,打压文臣们的气焰。“阿许,你现在立马回曹家,跟叔祖父说这件事情,让他们做好准备。”

“是,殿下。”

曹许刚出宫,宋仁宗的旨意就下达了,顿时掀起惊涛骇浪。

晏殊原本要去东宫教赵旸读书,得知了这个旨意,他急忙转身,前往福宁宫。

这道旨意“打”的文臣们措手不及,他们不明白宋仁宗为何会下这样的旨意。不过,对武将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收到旨意的武将们非常激动,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马就上朝。

曹班从曹许口中得知了这件事情。他立马派人请折家和姚家他们来曹家商议这件事情。

他们明年即将上朝参政。在上朝前,他们得商量好怎么和文臣们相抗衡。

这些年来,武将们被文臣们打压地上不了朝,参与不了政事。还被文臣们贬低了地位,这个仇非常深。武将们对文臣们,可以说恨之入骨。如今,他们有机会报仇,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那些文臣们。不过,他们多年没有上过朝,对朝堂上的事情不了解,一开始肯定不是文臣们的对手。

他们在对抗文臣们时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那些文臣们最擅长玩弄权术,挑拨离间。他们不能中文臣们的计,自己内讧起来。

此时,宫里,文臣们反对宋仁宗让武将上朝参政。

曹家,武将世家们正在商讨上朝后,怎么对付文臣们。

曹班是皇后的叔叔,是太子殿下叔祖父,他被推举为武将们的“领头人”。

“官家和太子殿下让我们上朝,一是让我们与文臣们抗衡,二是让我们为朝廷效力,造福百姓,所以我们不能只顾着跟文臣们较劲儿,也要做一些实事。”

“说得对,如果我们不为朝廷做些实事,会被那些文臣们嘲笑的,更会被他们说我们没用。”

“我们武将的职责就是保护大宋,守护百姓啊。”

“除了守护江山,我们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

“那些文臣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

“官家和太子殿下提前让我们上朝参政,我们绝不能让官家和太子殿下失望。”

“对对对,如果我们做的不好,说不定又要被那些文臣挤出朝堂,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只怕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相信彼此,不能被文臣们离间。”

“那些文臣特别阴险,他们肯定会不折手段离间我们,让我们自己打自己,然后他们再把我们一网打尽,把我们赶出朝堂。”

“从现在起,我们必须一体。”

武将们这边和乐融融,福宁宫里的气氛可不好。

文臣们非常反对武将们上朝参政。他们一个个列出武将参政的害处,还搬出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总之一句话,他们不赞成让武将上朝参政。

宋仁宗耐心地听大臣们的话,没和他们争辩。等他们说完,他还是坚持让武将上朝。

他声称让武将上朝参政,是为了堤防西夏和辽国。

文臣们则觉得西夏和辽国不会攻打大宋,认为宋仁宗提出的这个理由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