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一听心动了,“迁户过来真的给地?”
“给。”
“这地以后都是我家的了?”
吏员似笑非笑,“我们这跟别地可不一样,这地在九十年内归你,可没有永远一说。”
“这地所有权还是官田,只是使用权利归你,九十年内,官府不会收回,前五年不收税,后五年税收减半,十年后才是正常收税。”
“这地等于是县衙借给你们,到你们手里起码传三代,再说真要给你,说不定后世子孙不孝把地给卖了,还不如留着传三代,起码三代内有地心里不慌不是?”
这话说得在理,可听着让人非常不舒服。
中年男人明显是舍不得白给的土地,虽然不像关内开荒土地归自己,可前五年内免税,后五年半税也是极具诱惑力。
关键是要不是老家受灾或无地也不会跑到关外讨生活。
这人沉默片刻后道:“迁,我们愿意落户。”
皇帝一行人站在门口听了许久,听得领队的官吏都满头大汗。
可屋内二人都背对着门口,根本没有注意到门口的动静。
皇帝继续往里走,这边脚步声终于惊动了屋内的人,屋内两人往外看,看到这么大一群人都很惊慌。
又陆续路过了好几个办公室,几乎大同小异,每个都伫立了一会儿,有些提前发现表现出一副爱民如子模样,有些低着头兢兢业业似乎在忙碌着,也有人主动跑出来主动请安。
越是到后面越没意思。
皇帝这才大步走向档案室。
所谓档案室是放置了一个个货架,这跟其他县衙将黄册鱼鳞册堆放在箱子不同。
这里有两名吏员专门管理这些文档。
皇帝看着满屋子的柜子和柜子里存放的册子有些奇怪道:“就这样放着不怕走水?”
官员忍不住侧头,像是看到的指示后,才低声道:“这里的黄册和鱼鳞册每月都会在他处备份一份,此事知道的人甚少,这里的册子可以改动,另一处存入后就不允许改动。”
“另一处地方是包头的大图书馆,就连下官也没法调取。”
皇帝闻言有些意外,“此地也有图书馆?不知跟京城的比之如何?”
屋内不只有黄册,墙壁上还悬挂着一幅本地的舆图,大致能看出包头下面没有划分镇和村,而是用区来划分。
随意从架子上取出一本黄册,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人士落户包头某区。第一页是户主,下面是夫妻儿女等等。
皇帝又翻看了几份,意外发现都是一对夫妻领着未分家的儿女,上头有老人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