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是集中建设,这些地搭建了不少破房子,看着居民不少, 实际上这些地许多都是无主的。
无主名义上归朝廷。
至于这里的住户就不得不往前推,推到清军入京那会儿。
众所周知,内城最开始住着许多汉民, 后来清军入京,民族之间摩擦日益壮大,先帝便下令强征了汉民的房子将人赶到外城去。
住了一两百年的祖宅就被人抢走, 肯定没几个愿意的, 可胳膊抵不过大腿,旗人民人眼看演变成血海深仇了, 为了治安也得将汉民迁走。
可外城本就住着人, 有些人一时间没着落, 就聚众在空旷之地盖了房子, 这事当年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不能赶尽杀绝将人赶出内城,连外城都不准居住。
有些后来补了地契, 有些破家失财一蹶不起, 也有因失去祖屋一病不起, 为治病耗尽家财。
总而言之, 外城有不少地方都是这种情况, 朝廷默认了这些人继续居住,若是有想要买下这片土地的可以先将土地上的住户安排妥当。
朝廷出售的这批土地就是各省高官集资准备拿下置办会馆的,有些想要名,准备告老还乡之前买下一块土地建会馆,这般回乡也能衣锦还乡。
畅想一下, 全省进京赶考的学子住进该省会馆,看到墙壁上的提名知晓会馆是谁资助建造,往后某一位学子突然发达,路过他家乡是否会拜访一下,哪怕本人已经不在人世,自己的后人也能享受这番尊容。
这就叫政治投资,只要会馆在,哪怕朝廷不在了,本人名字也能流传下去。
朝中多少汉官有这念想,随着满蒙致力将这些地皮出让给泰山商行,他们未来的期望都破灭了。
理由很简单,小民可欺,房子在小民手里,他们拿走是轻而易举,到了泰山商行,再看看如今的菜市口,光是看那平整的水泥地面就知道这地被拿走,一年时间足够出现翻天覆地变化。
想要再拿来建会馆是妄想。
这些地都在外城最繁荣的地方,少了就是少了。
一些本来不急着建会馆的省份这会儿也急了,找省内富商借银子,找户籍本省的官员捐钱,就为将地皮抢回来。
泰山商行这边收地,会馆这边阻拦,双方僵持不下,报纸上将前情报道出来还只是开胃菜。
很快一纸诉状将阻拦的各省人员和户部一块告到了大理寺。
大理寺收到状纸很想当作没看见,状告个人也就罢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连同户部整个衙门一起告的。
很快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的满汉主官员面见太子开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会议。
会议刚开始,宝音便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
有官员见状,不给面子讥讽,“先帝立下祖训,内宫不许干预政事,宸贵妃这般无视祖训,该当何罪?”
宝音坐下后,调整了一下吉服,才轻瞥了那人一眼。
“皇上出征前又命本宫协助太子处理政事,再说祖训是内宫不许干预政事,与本宫有何关系,本宫居住的养心殿是前朝可不属于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