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规定原因很简单,各地银子的纯度不同,朝廷规定一两银子能换一千铜钱,因为各地银子纯度不同,换率有所起伏。
有时市面上缺银子,能多换一两百铜钱,但更多时候只能换八九百文,因为地方衙门收的碎银不要铜钱只收银子。
百姓只能将手里的铜钱换成银子去交税,这样手中的财富又变相被刮去一层。
“真麻烦!”
袁佑安这话一出,排在前面的那人骂骂咧咧将银子收回去,还抽回了户帖。
他这番话也提醒了后面排队的人,这些人赶忙去隔壁小屋。
那屋子里是一位从宝源局借来的人,姓王,叫王宝才,祖上就在宝源局铸钱。
人家打小接触银子,银子什么成色,眼睛一扫,手一掂量就知道了。
为了借这么个人过来,银行可是付了宝源局一笔不小的租借费。
“五十两大银锭两枚,不是官铸,成色九成五,能换九十五元银币。”
他抬起眼皮问面前人,“换不换?”
“什么?怎么平白少了五两?你们银行也太黑了!”
这人不干了,少了五两银子回去没法跟主子交代!
王宝才拉开抽屉,摸出一枚银元出来“啪”地往桌上一放。
“我们银行的银元是这个成色,你说换不换?”
这人看看桌面上崭新发亮的银元,再看看手里黯然失色还带着点点小洞的银元宝,立刻瞪大了眼睛。
“我拿一两二钱银子换你这银元,我得回去问问主家,这事我做不了主!”
这人掏出自己的私银,几块碎银子,从中捡出一个最小的递过去。
王宝才接过去,掂量了一下,又用小称称了一下,将碎银子收起来,银元递过去。
那人抱起一百两银元宝,又接过银元跑了。
后面排队的人见状纷纷拿碎银子换银元,有一下换十个的也有只换两三个的。
呼啦啦一群人来的急,去得也急。
一个时辰后,一辆马车停在银行门口,这次是个穿着丝绸戴着瓜皮帽的中年男人,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管家。
中年男人身后跟着十多个抬着两个沉重箱子的家丁,一进门就高声问,“这里可是做钱铺生意?”
这会儿民间是有钱铺的,主要业务是银子和铜钱双向兑换,还接融银的活,就是将碎银子融成银元宝,银花生、银瓜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