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已至,离端阳只有几日了。
这回谢之闵提前传了消息回来,说是端阳那日回,提前两日,谢爷爷便张罗着包粽子了。
不巧,又正是收麦种稻的时候,家家忙的紧,多包些粽子正好一家送些,农忙之余也得个方便。
如今谢之闵也出去四五个月了,每月都寄工钱回来,家里渐渐添了许多东西,这日子当真是越过越好了。
这自己的日子好了,谢爷爷就想着要回报从前帮助自己的村民,正好借着这次端阳,也为乡亲们做些事。
于是许多得空的婶子哥么闻言自发上门帮忙,谢家的院子还从未这样热闹过。
一盆粽叶,两盆糯米,一小盆肉和一小盆红枣,白线捆咸粽,红线捆甜粽,都是包粽的好手,尖尖的角,四四方方的,一个个端正小巧,好看的紧。
青罗同贾瑾也学着包了两个,一堆粽子里就属他俩的最显眼,好在勉强能包住不漏,这就是最好了。
青罗学着去编五彩绳了,贾瑾想做个荷包,两人蹲在院角,头对着头,说说笑笑,也算是偷了个懒。
“你这绳给谢之闵的?”贾瑾拐了一下青罗。
青罗手上不停: “头一个,先给爷爷。”
贾瑾听了点头: “是了,五彩绳辟邪保平安,爷爷年纪大,是该先给他。”
“你呢,你的这个给谁?”青罗也看着贾瑾手上的荷包,见他上面绣了一朵荷花。
“我也给爷爷。”贾瑾拿起荷包看了看: “等我在里面装上草药,不仅好看,还可以驱蚊蝇,这样夏日里谢爷爷就清净了。”
“爷爷知道了肯定高兴。”青罗笑。
贾瑾嗯了一声,笑意却渐渐淡了。
青罗抬头: “怎么了?”
贾瑾本想说没什么,但是又怕到时候走的太急,怕是连告别都没有,就道: “端阳一过,我就走了。”
“走?”青罗睁大眼睛,贾瑾来了这么些日子都让青罗忘了他是要走的了: “你要去哪儿?”
“我能去哪儿,自然是要回家了。”贾瑾苦笑: “我爹已经知道我在哪里了,说要是我不回去就叫人来抓我,那些人,”
“那些人可同丰岩不一样,是只认钱的。”
其实贾瑾是能跑的,但是他爹说要是他再不回去或是中途又跑走,谢之闵便要被遣返了,你说巧不巧,谢之闵的主家同他爹正好有生意往来。
这些生意人为了钱什么做不出来,更何况是辞了一个小工。
虽然贾瑾常跟青罗说笑让谢之闵回来,但若是谢之闵真因他被辞了,他这辈子都不会心安的。
谢家好不容易因着谢之闵做工日子渐渐好了,说不定,再有段日子,谢之闵都能攒钱娶夫郎了。
青罗有些急: “回家去,那你爹会罚你么,还有成亲,他让你再去成亲怎么办?”
贾瑾摇头: “成亲是绝不可能的,再罚又能如何,不过就是不吃不喝,你若心疼我,记得来给我送饭。”
说到最后,贾瑾还有心情说笑。
青罗却认真了,拉着贾瑾的手: “你放心,我会去的。”
别说送饭了,就是把人劫走也是能的。
贾瑾点头: “这我就放心了。”
粽子已经蒸上了,等到响午,应当就熟了,谢爷爷给他们倒了茶水,谢过之后让他们略坐一坐,等蒸好了给地里干活的家人送去。
婶子哥么们笑容满面的答应了,帮着扫地的扫地,洗盆的洗盆,都是乐呵呵的,这样的好事大家都乐意。
众人正说着话,不远处慢慢走过一个背着娃娃的妇人,看着谢家这样热闹,眼里闪过一丝愤恨,小步挪上前打听消息。
“他王婶,今日怎么这样热闹,谁家有什么喜事了?”
王婶听着声音回头,看见一张熟悉的脸,也没多想,笑回: “哟,是小张婶子,许久不见了,倒不是什么喜事,但是过节么,自然是欢喜的,谢叔家包粽子,咱们过来帮忙。”
“那么多人,想来是包的多了?”张婶子一眼看过去,竟有七八个。
“多,不仅多,还要给村里人送呢,这不是农忙,谢叔就想着包些粽子给大家伙送些,你来的正巧了,要不留下等着,我看再有一会儿就好了。”
这倒不是王婶子自作主张,而是谢爷爷交待了,凡是村里的想吃的,都可以上家里来拿,吃完为止。
因着王婶子想着张家也难,就叫人拿几个。
听说张家汉子摔伤了身子,许久不见好,好容易好些了,郎中又嘱咐做不得重活,要养上许久,这日子也是难熬。
“你家汉子可好些了?”想到这儿,王婶子不免要多问一句。
张婶子几乎咬碎了牙才勉强笑回一句: “多谢婶子挂念,已大好了。”
“这就好了,这男人啊,可是家里的顶梁柱,既好了,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的。”
王婶子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