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夏占据陕北部分地区,陕西这边长期处在战争前线,前几年陕西路一分为二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
永兴军路治所在京兆府,秦凤路治所在秦州。
京兆府,也就是昔日的长安城。
太祖皇帝建国时曾考虑过先将首都设在洛阳,然後逐渐迁回长安,据关中山河之胜循周汉故事以安定天下,不过当时反对的声音太大,所以迁都之事只能作罢。
没办法,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关中在隋朝时就已经无法供应长安百姓的粮食,这块儿漕运也不方便,从别处运粮太麻烦,不如继续留在开封。
长安城没有成为大宋的都城,不过这儿直面西夏的威胁,仍以京兆府之名作为军事重镇立足西北。
先前陕西路没有一分为二的时候治所就在京兆府,现在分为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京兆府依旧是治所,所以京兆府的衙门有永兴军路的官有京兆府的官还有身兼两职既是永兴军路的官又是京兆府的官。
苏景殊这次来西北的差遣名叫管勾永兴军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管勾就是官吏,前头的永兴军路和经略司是衙门所在,机宜文字才是真正的官名。
这个官的是都督、招讨使、宣抚使、经略安抚使这些路级要员的属官,品级并不高,但是实权极大。
机宜文字相当于机要秘书,这个职位军政一把抓掌管所有机密文书,乃是文臣掌军事的最佳选择。
当年李元昊建国称帝,大宋因为轻视党项,分配在陕西一带的兵力极少,总共加起来都不到两万人,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三败,打的朝廷不得不用每年二十万银绢来换西夏口头的臣服。
那几年西军损失惨重,仁宗皇帝紧急派范文正公等人赶赴西北戍边并培养人才,之後狄青、种世衡等将领名声渐显,西北这边的边防秩序才算重新建立起来。
安抚司经略司这些在中原逐路而设的衙门在西北分的更细,庆历年间陕西沿边分了四个管勾部署司,分管领导分别是范仲淹、韩琦、庞籍和王沿。
最後那位在後世名气不显,但也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要不是麾下将领不听指挥,当年定川寨之战或许就能换个结果。
大宋对外战事上老打败仗是多方面的原因,有领兵的文官瞎指挥的锅,也有文臣能指挥作战武将却不给文官面子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的锅。
别说将相和了,将和相凑到一起不捅死对方都是好的。
不求他们文武齐心其利断金,好歹别互相使绊子。
苏景殊看着厚重的城墙,拍拍额头打起精神准备和京兆府的官员打官腔。
资历浅的好处是只要他们不敲锣打鼓的赶路就不会有地方官注意到他们,一路上能省下很多交际时间,可惜到任职所在地就不能再躲了。
白五爷不参与接风活动,看到城门口乌泱泱的一片就选择了翻墙进城。
区区城墙,他一天翻八十回都没人能发现。
马车停在城门处,车外的禁军小队长敲敲车厢,言语间有些迟疑,“大人,迎接的人……”
这气势汹汹的样子,应该是迎接的人……吧?
苏景殊听外面人的语气不太对以为京兆府的官员要给他来个下马威,结果掀开车帘一擡头,几十个身着盔甲的兵丁就唰的一下围了上来。
“苏大人来啦!”
苏景殊倒吸一口凉气,也唰的一下放下车帘。
战术後仰.jpg
禁军护卫队的成员们已经把手放到刀柄上,他们知道边地文臣武将矛盾很明显,可以前也没明显到新官上任就不让进城啊。
路上听苏大人说他和狄大元帅关系很不错,这个样子的不错吗?
狄青刚开始站在前头最显眼的地方,没想到手底下这群兔崽子那麽不给他面子,马车一停下连招呼都不打就立刻蹿了过去,
“都让让都让让!别那麽热情!把人吓跑了就请不回来了!”
禁军护卫队:……
你们边军管这叫热情?
苏景殊听见狄青的声音松了口气,再次掀开车帘往外看,正好看到狄青一脚一个把往前挤的士兵踹去一边儿。
在狄大将军和热情的士兵们身後,京兆府的文臣们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
就……
很有地方特色哈。
那什麽,文官在这边真的能趾高气扬为所欲为吗?
苏大人心情复杂,跳下马车和许久不见的狄大元帅打招呼。
狄青笑的开心,“盼了那麽多年可算把你盼过来了,你都不知道西北这边有多……”
“咳咳!”苏景殊赶紧打断他的话,後面那麽多人听着,当面说坏话太得罪人。
狄青不明所以,“怎麽了?咱们西北军的弟兄们确实都盼着你来。”
他在好几年前就和军中将士说预定了个好监军,奈何等啊等啊等,等了好几轮也没等到,这小子一直不来他没法和弟兄们交代,这次终于等到真人肯定得好好庆祝。
永兴军路经略司机宜文字,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权力一点也不小,这名头在西北可比监军响亮。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他们苏大人出息啦!
苏景殊讪讪闭嘴。
好吧,是他内心龌龊想岔了。
有狄大元帅压制那些将士,被堵在後面的京兆府官员终于有机会上前寒暄。
苏景殊跟着他们往城里走,一边你来我往的互相吹捧一边询问西北这边的情况。
大街上不是说话的地方,寒暄之後迎接的官员便带路将行李车架送去官舍,之後的接风宴被狄大元帅抢了过去,过两天苏大人正式上任他们再单独接一次风。
不管怎麽样,表面功夫得做好。
苏景殊目送将来的同僚们走远,转过身小声说道,“感觉不难相处。”
“那是你和他们不熟。”狄青嗤笑一声,带着新来的宝贝蛋回将军府,“弟兄们,让夥房开始干活,咱给苏大人来个难以忘怀的接风宴。”
“得令!”
几个副将兴冲冲去夥房,留下狄大元帅和其他人和新来的苏大人勾肩搭背。
元帅府里没有外人,现在抱怨不怕被有心人听去告状,此时不发牢骚更待何时?
“苏大人,你不知道大家多盼着你来,我们元帅天天茶不思饭不想,生怕这次没抢到让你再被派去其他地方当差。”
“是啊是啊,元帅天天念叨着让你给小将军当啓蒙先生,再不来的话小将军可怎麽办哦。”
“您都不知道我们上上任监军有多难缠,成天不是这不合规矩就是那有辱斯文,打起仗来命都顾不上谁还管他斯不斯文?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你说的那是上上上任监军,上上任监军刚到军营就因为太能逼逼赖赖被公主殿下骂跑了。”
“差不多差不多,都一样,反正之前的监军都不行。”
“就是就是,加起来都比不过咱们苏大人。”
……
“过奖过奖,也没有那麽厉害。”苏景殊搓搓胳膊,不知道是冻的还是被热情的将士们给吓的,“弟兄们辛苦了,狄将军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
别夸了别夸了,他脸皮这麽厚都不敢说他能比之前的所有监军都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弟兄们别夸了,这样压力真的很大。
狄青笑眯眯拍拍他的肩膀,“没事,不慌,淡定。只要你别刻意针对,在弟兄们心中就都比之前的监军强。”
苏景殊:!!!
“西北军的处境已经这麽艰难了吗?”
狄大元帅耸耸肩,“这两年有公主撑腰已经好多了,以前是什麽情况说出来你都不会相信。”
文治武功都是功绩,西北这边没太平过,百姓要承担的徭役赋税比中原重很多,一旦开始打仗连军费也要分出一部分让百姓承担,所以这边的百姓和官府的关系极其僵硬。
文官想在民政上作出成绩难于上青天,比起安抚怨气冲天的百姓,反而是军功方面更能指望。
地方州府的兵马都监大多是知州、通判、知县兼任,军中打仗重阵图,武将统兵作战必须带着阵图靠布阵来作战,而阵图都掌握在领军的文臣手里,没有阵图的话就算打胜仗也可能会被文臣找理由治罪。
边军就是这样,带兵打仗是武将的活儿,指挥战事是文臣的事儿,打了胜仗是那些文臣指挥有方,打了败仗是武将自作主张。
文臣在打压武将的时候格外团结,很多时候武将都是有苦说不出。
一说打起仗就是武将不听指挥,有多少是真的不听指挥?又有多少是文臣指挥失当推卸责任?
苏景殊叹了口气开始背书,“子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狄青撇撇嘴,“要是所有领兵的文臣都明白这个道理,西北也不至于现在这个样子。一个个的连《孙子兵法》都读不明白就觉得自个儿有太祖皇帝的能耐,也不知道谁给他们的信心。”
《孙子兵法》上写的明明白白,将领有才能而国君不加干预者能取胜,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又不会按照阵图来进攻,他们拿着阵图去防备有个屁用?
苏景殊:……
这话他真没法反驳。
太祖皇帝是武将出身,後来当了皇帝也依旧在皇宫里指挥前线作战,不过太祖皇帝虽然指挥作战但是给前线将领留了足够的自由和权力,就算将在外不听指挥,只要打了胜仗也不怎麽追究。
就是吧,後来继位的太宗皇帝没啥真本事还偏偏觉得自己是个不世出的领兵天才。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瞎指挥,本朝太宗皇帝那指挥水平……
算了,不说了,他怕说了之後大半夜的有鬼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