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神色关切,语气中满是对徐志道的信任。
徐志道微微躬身,沉思片刻后,神情庄重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诸位大臣所荐之人皆各有所长,然而,臣斗胆举荐一人,乃杨廷和。”
“杨廷和?”
朱佑樘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探究,“你且细细说来。”
“陛下,杨大学士年少成名,十九岁便高中进士,其才学之高,世人皆知。
他入仕以来,历任多职,在翰林院潜心钻研经史子集,为日后的治国理政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底蕴;
在地方任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民生百态有着深刻的认知。”
徐志道条理清晰地阐述着。
“但这还不足以成为他入阁的关键,陛下。”
徐志道微微顿了顿,接着说道。
“如今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既需应对边境的军事威胁,又要处理内部的民生、吏治难题。
杨廷和为人沉稳,遇事冷静,有着超乎常人的大局观和决断力。”
“就拿之前的灾荒赈济一事来说,他负责统筹调度,不仅迅速调配物资,还巧妙协调各方力量,使得受灾百姓及时得到救助,且未引起地方秩序的混乱,这等协调各方的能力,正是内阁所急需的。”
徐志道补充道。
“再者,杨廷和对朝堂上的军事、民生、律法等诸多事务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能从宏观角度出发,权衡利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军事方面,他虽未亲临战场,但对军事战略的研究颇为深入,能为国防决策提供新思路;
在民生经济上,他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本,提出的多项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的举措,都十分具有前瞻性;
在律法方面,他主张律法应与时俱进,既维护法律的威严,又注重其合理性,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徐志道进一步阐述。
徐志道微微前倾,加重了语气:
“陛下,最主要的是,杨廷和曾教导过太子殿下。他对太子的品性、学识、志向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能以辅佐储君之心,为陛下分忧。
日后太子登基,杨廷和也能凭借这份熟悉,更好地辅助新君,确保我大明江山社稷的平稳传承与发展。”
朱佑樘听后,陷入了沉思,许久之后,他缓缓开口:
“济危所言,让朕颇有收获。此事朕还需再斟酌一番,你先退下吧。”
徐志道行礼告退,心中明白,自己的一番话,或许能为陛下的决策提供些许参考,而内阁人选的最终敲定,将对大明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朱佑樘对着门外,扬声说道:“你们进来。”
声音不高,却带着上位者独有的威严。
牟斌和何鼎二人闻声,立刻恭恭敬敬地走进殿内,在朱佑樘面前单膝跪地,齐声说道:“陛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佑樘微微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目光在二人脸上来回扫过,随后缓缓开口问道:
“你们说,徐志道知道自己外祖父的事吗?”
牟斌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上前一步,恭敬回道:
“陛下,据臣暗中查探,徐志道对外祖父之事应该没有察觉。
但他平日行事极为谨慎,未在人前显露过丝毫情绪波动,也未进行过相关打听或追查。”
何鼎也紧接着补充道:
“陛下,臣与徐志道也曾有过几次接触,他言谈举止间,并无异常之处。
但他心思深沉,臣不敢断言他是否真的不知情,或许是将这份心思深埋心底,未让人察觉。”
朱佑樘轻轻踱步,双手背在身后,眉头微微皱起,神色凝重:
“此事关系重大,若他知晓,以他的才学与能力,不知会如何应对。
朕在意的,不仅是他当下的态度,更是未来的走向。”
牟斌思索片刻,建议道:
“陛下,要不臣再深入查探一番,寻个契机试探他一二,看他究竟知晓多少,又有何打算?”
朱佑樘微微摇头,神色间满是考量:
“不可贸然行事,徐志道是朝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朕不愿轻易打草惊蛇。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你们暗中留意,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来报。”
牟斌和何鼎对视一眼,再度单膝跪地,领命道:“臣遵旨!”
朱佑樘目送牟斌和何鼎退下,独自一人在大殿中踱步良久。
他深知内阁人选关乎朝堂根基与国家未来走向,而徐志道的身世谜团又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
此时,殿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柔和的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第二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依旧凝重。
朱佑樘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的群臣,心中已然有了几分思量。
他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
“昨日退朝后,朕细细思量了内阁空缺之位的人选。
诸位爱卿所荐之人,皆有其过人之处,但朕觉得,杨廷和杨大学士,或许是个合适的人选。”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阵骚动。
礼部侍郎王华率先出列,拱手说道:
“陛下,杨廷和虽有才学,但资历尚浅,内阁重任,关乎国家兴衰,是否该多考虑朝中元老,以免朝堂不稳啊?”
兵部侍郎于度也跟着站出来,神色急切:
“陛下,如今边境局势紧张,刘大夏刘大人在军事方面经验丰富,更能为朝廷排忧解难,臣还是恳请陛下三思啊。”
朱佑樘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神色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意已决,杨廷和虽资历尚浅,但他才学出众,见识不凡,且在处理诸多事务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朕相信,他定能不负朕望,为内阁注入新的活力。”
众人见皇帝心意已决,纷纷跪地行礼:“陛下圣明。”
杨廷和上前谢恩,他神色庄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大明江山社稷,竭尽所能。”
喜欢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