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村里,如厕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自家自备木桶,虽然相对干净,偶尔坐上去……这感觉想想都晕。连带的倒马桶,洗马桶,都是不可言说的痛。第二种方式,便是所谓的公共厕所:简易木或茅草建筑,里面蝇虫满天,臭气熏人,体验过一回,再不想去第二次。第三种,荒郊野外,无人之处,天然无污染……还有手纸问题,哎哟,不提也罢。
要说古代的课堂跟现代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林卿上课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她不知道现在的教学发展到什么方式,但是像这种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方式真的让人怀疑学习的效率。
福岙村的这个学堂挨着福岙村的祠堂,可能是古代地多人少,非农田不值钱的缘故,这个学堂占地面积很大,却只分成几个大大的教室。
林卿所在的教室位于东边,现在这个时间,正可以看到从木窗沿边洒进的阳光,颜色不一的木桌木凳分为五大组,每组按竖向排开,每组约有七八张小桌子,每张桌子坐一到两人。
林卿的位置在最靠东第一组的第三排,她看着自己手里一本薄薄的黄皮书,扉页上写着大大的“劝学”两字。
打开书本,上面的字迹已有些许褪色,晦涩的文字,大多像中国的繁体字,某些字貌似比繁体字还更难懂些,看着更像鬼画符。
刚听林大叔念过,对应了现代中文的某字发音,按推测也该是那个意思。完了,下一句就看不懂了,以前文言文学得不是很好,刚听林老爹讲解,区区几个字,居然有那么多意思,古人难道是因为要省纸,所以言虽简,却意味很深长么?
古代的教育当然没有发展到现代教育那种苦大仇深的励志氛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捡垃圾!大多数人都是来认识几个字罢了,特别是女孩子,学堂里仅有寥寥几人。但整体上还是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条思路的。
翻找了下原主的记忆,她学了段日子,时间却不长,绝大多数字是不认识的,基本对现在的自己了无帮助。看来要像***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正当林卿下定决心的时候,便听到林老爹在上头点名:“赵正,你将第二段背诵一遍。”
被点到名的是里正的孙子,只见他站起身摇头晃脑地开始背诵。
一路下来,背得算是通顺,在林卿看来只错了几次,已经难得了。
然而……“啪啪啪啪”那打手心的力度,那竹笋炒肉的火候,没一点放水。
古代求学难,古人诚不欺我啊。
秉着“我是师二代,老爹应该不会这么狠心”的自我催眠,林卿硬着头皮跟着念认字去了。
日子如潺潺流水般划过,念了大半年的书,凭着现代的功底和成人的思维,虽说某些字还不能准确的写出,大多数她都认识了,福岙村也进入了农忙时间,一个头大的问题也摆在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