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作从前,沈盈缺定然点头同意,保不齐当晚就要去看一场,可现在她却没这心情,摇头正要拒绝,她眸光突然一闪,一把抓住白露的手,惊道:“你说哪里来的流民?”
第029章两心
而今这世道,虽说比南渡之初要太平兴盛不少,但那些皇权触及不到的边地小城,依旧是战乱纷争不断,每天也都会有流民拖家带口地从江北淮南一带逃难过来。
朝廷为安置他们,特特将京口划出来,供流民们定居,给他们农田,春耕时节组织他们播种,其他时候则训练他们为乡勇义兵,以防羯人突然南下,朝廷反应不及。
其余富庶之地也会设立善祠,接济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流民。一些豪族大家,无论是出于自个儿的良心,还是为了给家里挣声望,又或者纯粹是在跟别家攀比,都会定期去善祠发放粥米、衣物,供流民们生活补给,有些甚至会请来杂曲戏班,安抚流民们失去家园的一片伤心。
虽然戏曲的内容也多是围绕他们自家所做之事歌功颂德……
大部分流民也都欣赏不来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
但豪族们高兴了,能多给些米面,他们也乐得在台下捧场拍巴掌,适时掉几滴眼泪疙瘩,配合台上的角儿哄豪族老爷们高兴。
时间一长,不光是流民,连当地一些生活困苦的人家,也会定期去善祠领取救济。似三吴一带的富贵繁华地,善词更是日日摩肩接踵,人满为患。若遇上荀、秋这样的一等门阀开仓放粮,更是能闹得万人空巷,当地的差役官吏都管束不过来。有的差役打不过他们,便干脆加入,事先得了开放粥粮的消息,悄悄递于自家的亲朋好友,好提前去粥棚附近蹲点拨头筹。
因着救济品太多,流民们养肥了身,也壮起了胆,有时私底下还会互相比较各家阀阅间赠送的东西,对一些出手阔绰的人家笑脸相迎,对那些“穷酸”的,哪怕是出于真心,他们也是嫌弃居多。
有回甚至还闹出了流民嫌某家发的米是去年的陈米,不新鲜,怀疑人家是在故意迫害他们,将他们告上衙门这等令人惊掉下巴的奇闻。
三吴之地的富庶之象,由此可见一斑。
时间一长,其他地方的流民得了消息,都纷纷举家搬去,改善生活。光是今岁上半年,会稽一个郡就流入了从别地,而非北方搬迁而来的上千流民,且随之天气逐渐转凉,这一情况甚至还在呈上升趋势,愁得当地太守连夜去拜城隍庙,希望明日一睁眼,善良的苍天就会派田螺姑娘下凡,帮他建出几十座善祠。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即便落魄如流民也不外如是,沈盈缺并不觉奇怪,甚至还派百草堂帮忙周济了不少流离失所的人家,帮那些真心为流民着想的官员分忧。
眼下三吴一带的善祠依旧办得火热,当地官员也并未对此表现出任何不准流民继续入城的想法,所以到底是怎样的流民,才会甘愿舍弃那里的丰衣足食,迁来这并不算富庶的信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