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发现,天坑井壁上那一层坚硬的熔岩状物,居然是燧石!也就是这个时代常用的打火石。这个产量,简直不要太多。
而迷雾林里的硫磺,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再解决硝石的问题,黑火药还会远吗?
而硝石,云雾山中最不缺的就是它了,茨竹镇周围就有好几处矿点。百姓采集它,主要是用于配制孔雀绿釉,和用于配制作五彩、粉彩的颜料。
枪、炮、手榴弹。。。。。。大炮轰炸,排队枪毙。。。。。。
到时候,黑旗军对这个时代所有军队都是降维打击!
脑海里不断YY着,赵德昭嘴角流出了口水。
何七姑觉得他这个形象太丢人了,嗔怪地给他擦去口水。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土高炉,毕竟它的技术含量不高,这个时代的人只是还没捅破那层窗户纸而已。赵德昭画了图样,洪七公、蒲元和马钧,指挥着数百人,很快就竖起了十二座。
采煤也很简单,就靠人去挖。赵德昭也画出了简单的坑道松木支护,大大减少了伤亡。
关键在于工人下天坑下采矿,和把矿石垂直运输上来。
这件事上,马钧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提出了搭灯笼架,用城门绞盘技术提升的思路。
搭灯笼架,应用了栈道技术。即每隔一步半,把松木嵌入井壁做支撑;然后从坑底往上搭设矩形脚手架。脚手架内就是坚固的大箩筐,上面搭设拉城门吊桥用的绞盘;几班壮汉转动绞盘,就把满装矿石的大箩筐提上了井口。
这只是技术上把问题解决了。但毕竟有近两百米深;随着陨铁矿挖出来,还会越来越深。而人力绞盘的垂直运输效率实在太低,和人力采煤、人力运输矿石一起,制约着土高炉炼钢产能。如果有后世的机械设备,就用十几个土高炉,一年就可以消化完大小五井全部矿石!
现在的产能,几乎要十五年才能消化完。
“只好细水长流了。”赵德昭无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