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营销策略(1 / 2)

🎁美女直播

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理论上来说,评奖时应该更偏向欧洲影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此之前都认为维里娜.梅洛德比苏灵溪拿奖的可能性更高。

一个是地地道道的意大利籍女演员,一个是近两年才崭露头角的外国人,在两方电影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显而易见,评审团的心意会偏向前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其他人眼里的“必胜局”,最后的赢家偏偏是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后者。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华国演员,凭借一部上半年就在戛纳首映过的影片,就这么出人意料地拿下了最佳女演员奖。

——她甚至比当年的Talia还要更年轻几岁。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紧接着就联想到了去年的那则绯闻。

苏灵溪的底细他们不清楚,但考克斯家族和考恩家族在娱乐界的影响力无需多言。

更何况,比起奥斯卡那种千人投票的学院奖,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奖制度一直有着极为明显的弊端——评奖时太过依赖几位评审团成员的意见。

一部影片能不能拿奖,演员能不能拿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靠得不是演技,而是大部分评委的喜好。

假如遇上喜欢宗教片的评委,那么这一届相关题材的影片就很容易大放异彩。

演员评奖也同理,如果评委恰好喜欢这个角色的设定,又或者青睐这一种演绎方法,那么演员本人不用费多大力气公关就能获得奖项。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网友常说,假如评审团里没有华国评委,那么华语片想要拿奖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再优秀的影片,送来了三大,都需要有慧眼识珠的评委能够为它“撕奖”——《蔷薇刺》和《夜梦巴黎》能在柏林戛纳拿奖,少不了藤田陵和格蕾塔.米伦大力推荐的功劳。

来到颁奖典礼的各国影人都深谙这条潜规则,苏灵溪能够“爆冷”获奖,背后少不了有人为她疏通关系。

那么,她身边又有谁有这个能力帮她呢?

这答案太简单了——除了连开公司都要帮她一把的凯文.考恩,还有谁能有心思和手段做到这一切?

乔伊.考克斯已经成了被家族“流放”的弃子,凯文.考恩近年来在哥伦比亚内部却是一路高升,论资源,论人脉,都是好莱坞名副其实的大人物。

又有谁会不想借此机会结交他呢?

而事实真相如何,只有苏灵溪自己和团队最清楚——凯文在一整件事里,充其量只起到了引荐的作用。

评审团一共七位评委,凯文作为中间人,促成了她们和那位美国导演的谈话,仅此而已。

真正在这件事上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塞琳娜和伊娃——前者帮忙把她介绍给了两位来自英国的评委,还在这两位面前力荐她的表演;后者利用安德鲁留下的人脉关系,直接联系到了评审团主席,出钱又出力地进行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