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插曲,让在场的众人无不目瞪口呆。
竟然有人胆敢在新皇帝明确要求,当着皇帝面杀人?皇帝那不杀陈荐的一句话此刻还回荡在众人的耳边,可现实是嚣张跋扈的赵之龙早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玉阶下只剩下陈荐那冰冷的尸体。
赵之龙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不仅仅是在给刚刚上任的皇帝一个下马威,更是给盘踞在南京城的文官们一个下马威。
被踢死的陈荐可不仅仅是三朝的老臣,南京城的户部尚书,年逾八旬的老者,可是明政坛的常青树,在当今大明朝整个朝堂上,资历能与之媲美的几乎无人。就连现在如日中天,和英国公一起备受皇帝重用的王象乾,在看到地上躺着的这个老者,也只能恭恭敬敬的行礼,以示恭敬。
文官就是文官,孔子的门生在后代替他演化出了太多太多的利益。
自从科举兴起以后,广大家境贫寒,或者是家族能力不达的读书人,有了一条新的从政方式。相比于世家大族那固定的利益集团,在几百年的政治演化中,文官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利益集团。
文官的利益集团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固定,为了维持权利,或者夺取更多的权利,这种结盟表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姻亲,通过科举,通过所谓的同学成为联系纽带,构建自己的圈子。
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朝,吸取到前面几百年政治斗争的经验,在这一个时代文官们利益结盟更加普遍。想要一个人单枪匹马闯荡朝堂,这根本是不可能。在大明朝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底层县令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小圈子,大家共同进步,也共同被处理掉。而大明朝所谓的“党”,实际上就是这些若干个相同区域的读书人,组织起来的利益集团。与现在意义上的“党”完全不一样。
作为政坛的常青树,陈荐也有自己的“党”,入仕大明官场五十余年,在担任南京户部尚书之前,这位老人还曾经担任过吏,刑两部尚书,云南巡抚,主政经验之丰富,在这个大明朝都是极为罕见。位高权重的陈荐,哪怕是在大公无私,可是在南方主政的这几十年也早已经形成了,以他为中心,包含着遍布南方各地,乃至于大明朝各地的“子子孙孙”所形成的利益集团。
陈荐是这些人的希望,一旦陈荐倒下了,他身后,无数想要以跟随他闯荡朝堂的官员们,便彻底的失去了在朝阳上的根基。这群人成了无本之木。可真的成为了无本之木,为了利益他们就会更加不择手段。而造成这一切的赵之龙,无论如何都会上这群文官的“必杀名单”。
新朝伊始,拥护新帝的勋贵便和朝阳上最大的势力,撕破了脸皮。
这对朱常洵的执政生涯来说无疑将会是一场重大的挑战。
自入官场五十年,陈荐一向以清廉正直示人。只有自己足够干净,才能够无所畏惧。哪怕是当年权力滔天,宛若大明朝影子皇帝的张居正和冯保,在遇到刚刚升任监察御史陈荐的死命弹劾时,也不得不一段时间内夹起尾巴做人。
大丈夫死得其所。方孝孺不管干了多少烂事,可仅凭被杀一事,便给史书,给后人留下了万般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