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2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3880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⑤星斗:北斗星。

⑥微茫:迷迷茫茫。

⑦洛浦潇湘:借指风景美丽的水乡。洛水,在今河南省。潇湘:在今湖南省。

⑧露:水气。影转:月影打斜了。

【简说】

这首词的内容如题,通篇描绘秋江夜月的瑰丽景象,唯于结尾处略露词人感时伤怀的悲凉心境。

上片写秋江月色。首二句写月光斜射江面,泛出一片寒光,给人以凄清之感。接着写自己陶醉于这如画般的迷人的月色中,只听见从远处的水乡里传来阵阵的鸣榔声,而乌鹊未醒,鱼儿却闻声惊动。其时,北斗星正挂在垂杨的上空。下片紧承上片,写作者“恍似游仙梦”般的感觉。其中“芦花千顷水微茫”等句写芦花飘荡,烟水苍茫之景,优美动人,如临其境。结尾笔调陡转,景象实变,情调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

这首词写景如画,情景交融,虽为玩赏风月之作,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了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章良能(一首)

章良能(?~1214),字达之,丽水(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累除著作佐郎,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其:“少好雅洁,性滑稽;居一室必泛扫圬饰,陈列琴书。”也不时作词,很有思致。有《嘉林集》百卷,今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小重山

柳暗花明春事深①,小栏红芍药,已抽簪②。雨余风暖碎鸣禽③,迟迟日④,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⑤。身闲时序好、且登临⑥。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处寻,惟有少年心。

【注释】

①春事深:春景,已经报其浓艳,将残。

②抽簪:簪,簪子,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材料制成。这里形容花蕾已经长得如簪子一样,即含苞欲放。

③风暖碎鸣禽:此处化用杜荀鹤“风暖鸟声碎”诗句。碎,清脆。

④迟迟日:白天渐渐变长。

⑤沉吟:埋头自思,低声自语。

⑥时序:季节,天气。

【简说】

词客诗人写春之作可谓俯拾皆是,但多是惜春、伤春的叹息。此词写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全词对景遣怀,笔调纡徐起伏,明丽清新,韵味深长,称得上“极有思致”(周密《齐东野语》)。

词的上片写春深时节景象,柳暗花明,鸟鸣清脆,芍药含苞,雨后风柔,日影渐长,浮云时横,轻舒彩笔,略略挥洒,一幅明媚,清新,优美动人的“春深图”活现读者眼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往事”两句,作者感慨平生,但不直抒而用顿挫之法。本来词人触景生情,往事涌上心头,很难排遣,却劝说自己和世人“莫沉吟”,豁达中透出“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的叹息。如何才能排遣往事的缠绕呢?词人笔调一转,建议登临揽胜,一快胸襟。

“旧游”三句,语意忽又一转,写登临后见景生感伤、惆怅之情。刘过《唐多令》结尾去:“欲买桂花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是说美景当前,载酒泛舟江上,但已无法回复到昔日同游的欢乐心情。刘过是正面直写,此词却用曲笔,先说旧地风光

一一在,都可追寻到,该心满意足了吧;不,词人还在寻觅,寻觅什么呢?寻的是少年登临时的豪情壮志。笔意一转,说过去的心情志向寻觅不到,透出词人对时光流逝,**日非,虽欲有所作为而不可能的复杂心情,这样写,迭宕起伏,摇曳生姿,寄托遥深,耐人咀嚼。杨炎正(一首)

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诗人杨万里族弟。宁宗庆元二年登进士第,年已五十二。曾任大理司直(司法机构的审判官),又曾知藤州(今广西藤县)、琼州(今海南岛)。有《西樵语业》。

水调歌头登多景樓

寒眼乱空阔①,客意不胜秋②。强呼斗洒③,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展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④,不暇顾诗愁⑤。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⑥。忽醒然⑦,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⑧,岁晚若为谋⑨。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⑩。

【注释】

①寒眼:作者等乘舟过镇江,被江上冷风吹得眼睛发涩,所以说是寒眼。这句是空阔江天使自己的双眼感

到缭乱。

②不胜秋:禁不起秋天的情调(指易于动感情)。

③强(qiǎng抢):勉强。斗酒:斗是古代酒器。《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羽,项羽赐给他斗卮酒与彘(zhì至)肩(猪蹄膀)。

④这两句说江山如画卷似地展开。鱼龙在相互悲啸应和。

⑤这句是说被眼前的景色和耳际的吟啸所吸引,没有空暇考虑寻章摘句。

⑥这两句写风露欺人,衣服都沾上寒气。

⑦然:作助词,表状态。

⑧只做:只使。这两句承上面而来,是说平生报国的豪情只使得自己憔悴终老。

⑨岁晚:指暮年。若为:怎样。这句是说头白无成,往后的日子怎样度过呢?

⑩分付:交付。这句是说要将余生与沙鸥一起度过。

【简说】

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时有感而作此词。辛弃疾亦有和词(即“落日塞尘起”一词)。

上片写携酒登上最高楼,纵目远眺,但见江山如画。脚下波涛拍岸,似闻鱼龙吟啸。天际风露,使游客感到了寒意。下片写北望中原,叹息自己等闲白了少年头,而不能为恢复失地出力,因而憔悴失意,只好逍遥于江湖之上,表示出无可奈何的苦衷。刘过(五首)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古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曾经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的计划,未被采用。放浪于江湖之间。辛弃疾曾招他为座上客。

刘过是辛派词人,他的词有专学稼轩体的如《六州歌头》,得其豪放而多作壮语。小词如《唐多令》又写得韵协语俊。另外也写了一些咏美人指甲之类的庸俗之作。有《龙洲集》。

沁园春寄稼轩承旨①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②。被香山居士③,约林和靖④,与东坡老⑤,驾勒吾回⑥。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⑦。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⑧。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⑨。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⑩。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

①稼轩承旨:即辛弃疾。宁宗开禧三年(1207),朝廷进他为枢密都承旨,他未受命,不久就去世。刘过写本词在一二0三年,因此不会称“承旨”,恐系后人误加。

②渡江:指渡过钱塘江到绍兴。这三句与末三句互相照应。作者自称要过江拜访辛弃疾。

③香山居士:是白居易晚年的号。他曾做过杭州刺史。

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死后和靖先生。他是杭州人,隐居孤山二十年。

⑤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碧鸡漫志》卷二)他曾两次在杭州做官。

⑥驾勒吾回:强拉着我回来。即“勒吾驾回”。

⑦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白居易《西湖》诗:“湖上春来似画图。”天竺在西湖西面。去来,即“去啊”。

⑨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灵隐有东西两涧。西湖附近有南高峰北高峰。

⑩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起,林逋曾隐居于此,山上多植梅树。

须:待。这三句联系前面风雨渡江,未能成行,所以说待放后晴访稼轩也为时未晚,目前且在此流连赏玩一番。

【简说】

这是对辛弃疾邀他离杭相会的答复。通篇运用想象。通过三位诗人的对话描绘西湖风光;说明自己被诗情画意所留住。这些对话实际上是将该诗人的诗句予以融化,因此也表明了他们与西湖的关系。岳珂《桯史》卷二称此词为“效辛体”,又说其“下笔便逼真”。还说辛弃疾得到本词后“大喜”。可见两人词风有相似之处。本词不仅设想新奇、而且不受格律束缚,又能运用口语,可说是自成一格。

本词作于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招刘过去和他相会。作者在杭州寄此词给他。

唐多令

安远楼小集①侑觞歌板②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③。故人今在不④。旧江山、浑是⑤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⑥。

【注释】

①安远楼:又名南楼,在武昌(今湖北武汉市)。姜夔《翠楼吟》题目中说:“淳熙丙午(十三年)冬,武昌安远楼成。”小集:小宴。

②侑觞(yòushāng右伤):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③持鹤断矶头:《南齐书·州郡志(下)》:“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黄鹄矶,即湖北武昌城西长江南岸蛇山的黄鹤矶。

④不:即“否”。

⑤浑是,全是。

⑥这两句是说即使买花载酒,同游江上,终归不同于少年时的心情。

【简说】

《蓼园词选》说:“按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这是认为词意与当时局势有关。联系到作者几次上书论恢复之事,但没有结果,因而浪迹江湖,这次重过南楼,其感慨的主要是“旧江山浑是新愁”,亦即**日非之叹。“终不似,少年游。”又充满着沉重之感。这说明其今昔之感是与时事密切有关的。

(本章完)